「什麼?我花200萬裝潢,銀行估價居然一毛都不加! | M傳媒
「什麼?我花200萬裝潢,銀行估價居然一毛都不加!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花百萬裝潢、搶高樓層景觀,銀行估價時竟然完全不買單!這個殘酷真相,讓多少購屋族夢碎?
「什麼?我花200萬裝潢,銀行估價居然一毛都不加!」 這是許多購屋族在申請貸款時最震撼的發現。銀行的房屋估價,原來只看最基礎的條件,不管你的裝潢多精美、樓層視野多好,在估價師眼中,這些都可能只是「浮雲」。
走進銀行申請房貸,遞上房屋資料後,銀行估價的結果往往讓人大失所望。
原來,銀行的估價系統有著自己的一套邏輯,而這套邏輯與一般購屋者的認知有著巨大落差。銀行估價的首要原則是:「如果明天就要法拍,這間房子能賣多少錢?」基於這個思維,估價師會剔除所有「非永久性」的價值,包括裝潢、家具,甚至是樓層優勢。因為這些在法拍市場上,都很難轉化為實際的價格提升。
一位資深銀行估價師透露:「我們看的是房屋的『骨架價值』,不是『裝潢價值』。再漂亮的裝潢,過了五年十年都會過時,但好的地段和堅固的結構,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。」
銀行到底看什麼?估價依據哪些標準呢?
首先,該社區最近的實價登錄是最重要的參考依據。估價師會調出近半年到一年內,同社區類似坪數的成交資料,計算出平均單價。
其次,周邊類似案件的成交行情也是關鍵。如果同社區的交易資料不足,估價師會擴大範圍,尋找附近屋齡、坪數、類型相似的物件成交紀錄。
第三,房屋的基本條件包括地段、屋齡、坪數、格局等。這些是影響房屋價值的基本要素,也是銀行最重視的部分。
最後,市場供需狀況也會影響估價。如果該區域供過於求,銀行估價就會趨於保守;反之,如果需求旺盛,估價就可能較為樂觀。
賣厝阿明分析,銀行估價出來後並非絕對數字,還會依據貸款人的收入與還款能力進行加減分。這個綜合評估結果,將直接影響最終的貸款額度。
「銀行最在乎的是借出去的錢能不能順利回收。即使房屋估價漂亮,如果貸款人的收入不穩定,銀行還是會保守以對;相反的,如果貸款人是優質客戶,即使估價稍低,銀行也可能願意增加5-10%的貸款額度。」這就是為什麼同樣一間房子,不同人去申請貸款,可能會得到不同結果的原因。銀行會綜合考量房屋價值和貸款人條件,做出最終的貸款決策。
許多屋主花大錢裝潢,以為能提升房屋價值,但在銀行眼中,裝潢的折舊速度遠比想像中快。第一年可能還有點價值,三年後幾乎就歸零了。
更殘酷的是,有些過度個人化的裝潢,甚至可能被視為「負資產」。銀行估價師舉例:「像是把房間改成視聽室、加裝複雜的燈光系統,這些對下個屋主來說可能是負擔,還要花錢拆除。」那麼,什麼樣的裝潢才可能被銀行認可呢?答案是:基礎工程的改善,如防水、管線更新、結構加強等。這些關乎房屋安全和使用壽命的投資,才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在估價中。
面對銀行估價的現實,聰明的購屋族應該如何因應呢?
首先,出價前先做銀行估價。在決定購買前,可以先向往來銀行詢問該物件的估價範圍,避免出價與銀行估價落差太大。
其次,理性看待裝潢價值。對於屋主聲稱的裝潢成本,要打折扣看待,特別是已經使用多年的裝潢,幾乎沒有殘餘價值。
第三,維持良好的信用條件。根據賣厝阿明的觀點,個人的還款能力可能影響5-10%的貸款額度,因此穩定的收入和良好的信用紀錄至關重要。
最後,準備充足的自備款。在銀行估價趨於保守的現狀下,購屋族應該準備比預期更多的自備款,以因應可能的貸款成數不足問題。
「銀行估價就像一面照妖鏡,照出房屋最真實的價值。」
與其事後失望,不如在購屋前就了解銀行估價的原則,做好心理準備和資金規劃。
在這個資訊透明的時代,聰明的購屋族應該學會用銀行的眼光看房子,把焦點放在地段、結構、屋齡這些真正影響價值的因素上,而不是被華麗的裝潢或樓層視野迷惑。同時也要注意維持自己的信用條件,因為這可能為你爭取到5-10%的額外貸款空間。畢竟,銀行估價的冷酷數字,才是最真實的市場聲音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