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狸樂聚
貸款
房仲
社宅
Line
收起
我看了6個月的房子,下了4次斡旋,才知道6%服務費,最後都是買方在付! | M傳媒
日盈社宅

我看了6個月的房子,下了4次斡旋,才知道6%服務費,最後都是買方在付! | M傳媒

2025/11/05 |  17 | 加入最愛

我看了6個月的房子,下了4次斡旋,才知道6%服務費,最後都是買方在付! 
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
走過6個月看房路、下過4次斡旋,一位首購族的親身經歷,揭開房仲服務費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。

「我看了6個月的房子,下了4次斡旋,才知道原來買賣雙方6%的服務費,最後都是買方在付!」 一位首購族在網路論壇上的真心告白,引發眾多網友共鳴。這段艱辛的購屋旅程,讓他看清了房產市場中,關於服務費的驚人真相。

 

這位首購族從一開始對房市一無所知,到歷經六個月的摸索,其間接觸過各大房仲品牌,從連鎖龍頭到地區型房仲都打過交道。他發現,幾乎所有房仲在初次見面時,都會強調「服務費是買方1-2%、賣方4%」的行規,但實際進入談價階段後,真相才逐漸浮現。「當我開始下斡旋議價時,才發現屋主的底價早已把4%服務費計算在內。」他無奈地表示,「換句話說,我不僅要負擔2%的買方服務費,連賣方的4%服務費,也透過房價轉嫁到我身上。」這種「羊毛出在羊身上」的現象,在房仲業內幾乎是公開的秘密。

 

在這位首購族的經驗中,他發現不同品牌的房仲,雖然服務品質有所差異,但對於服務費的堅持卻驚人地一致。「無論是哪家房仲,業務人員都希望能把服務費收好收滿,很少有主動提出調整空間的。」他回憶,有一次看中一間中古公寓,屋主開價1,200萬元,當他試圖協商服務費時,房仲直接表明:「這個價格已經很優惠了,服務費是公司規定,沒辦法調整。」後來他透過其他管道得知,該社區類似物件的成交價多在1,100萬左右,等於他要多付近100萬元。

 

面對服務費難題,房產專家提出建議:「用議價成功率來調整服務費」。

具體做法是,假設房價1000萬,買方出價850萬,如果最後以850萬成交,就支付完整服務費;但如果以900萬成交,就減少1%服務費,以此類推。這種「績效導向」的收費方式,能夠有效激勵房仲認真為買方爭取最優惠價格。房產專家解釋:「這樣可以讓房仲的利益與買方一致,避免房仲為了快速成交而放棄為買方爭取更好價格。」

 

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房仲透露,其實房仲業務也有他們的難處。

「我們的收入完全靠業績抽成,公司還有固定的店租、廣告等開銷,如果服務費打折扣,等於是在做白工。」他解釋,從帶看、議價、簽約到交屋,一個案子平均要投入數十小時的工作時間,期間的交通成本、時間成本都很可觀。「如果每個客戶都要殺服務費,這個行業根本無法經營。」

不過他也承認,房產專家提出的「議價成功率」收費模式有其道理,「這確實能讓買方感受到房仲的努力,也比較公平合理。」

 

經過這次購屋經驗,這位首購族總結出幾點建議給其他準備購屋的民眾:

事前做功課:在出價前,先查詢實價登錄,了解區域行情,避免被當冤大頭。

嘗試新的收費模式:可以參考賣厝阿明的建議,與房仲協商按議價成功率調整服務費。

多方比較:不要只找一家房仲,可以同時接觸不同品牌的業務,互相制衡。

勇敢議價:服務費是有彈性空間的,不要被「公司規定」的說法嚇到。

重視服務品質:如果房仲提供專業的市場分析、協助談到理想價格,支付合理的服務費也是應該的。

 

「知識就是力量,在房產市場中尤其如此。」

這位首購族用六個月的時間和四次斡旋的學費,換來寶貴的購屋經驗。他最後順利買到理想的房子,雖然過程曲折,但學到的教訓將受益終身。

對於正在看房的民眾,他的建議是:「不要害怕問問題,不要盲目相信權威,用自己的眼睛觀察,用自己的腦袋思考。」在資訊透明的時代,聰明的購屋族應該善用各種資源,保護自己的權益,才能在房產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。賣厝阿明的創新服務費計算方式,更為購屋族提供了一個與房仲雙贏的新選擇。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