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印被竄改、條款遭貼換 預售屋「審閱本」真的有用嗎?| M傳媒
用印被竄改、條款遭貼換 預售屋「審閱本」真的有用嗎?
法院認「文字改變但無實質損害」 預售屋合約糾紛判例掀爭議!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我簽約的時候合約內容沒問題,怎麼拿回去就變了?」一位於新北市 茂X建設 預售案「幸福XX」購屋的女買家在社群平台發文控訴,她在 2024年7月簽約時,依照流程拿到審閱本與正式合約、親自比對內容無誤後簽名。但沒想到代銷告知要收回合約用印,之後她發現合約竟被貼上新條款、自己的代刻印章被蓋上,原本約定的「公共設施設備持分」竟被變更為一樓店面專用空地使用權。她認為自己的權益被剝奪,立刻要求解除契約並索賠。
然而,法院最後判她敗訴,原因為雖合約文字有異,但法院認定「變更後未構成實質給付不能/結果無差別」,認為建商並未違反契約本質。此一結果令這位買家痛失信任,不只是對建商,也對預售屋市場體系產生深遠疑慮。她在貼文中寫道:「買預售屋還能買嗎?簽了約、比對了內容,竟然還被建商改合約,司法也判變更有效。」貼文引起網路熱議,許多網友留言「買下去後妳才會哭」、「這建商風評早就不是好」,也有人點出這代表的是整個預售合約流程的盲點。
事實上,這個案例並非單一孤例。政府機關近期針對預售屋定型化契約進行抽查時,在全台74個建案中查出20件違規。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指出,其中曾有建商包括茂德建設違反合約揭露、驗收、交屋通知等規定,已被重罰。此情況讓消費者對預售合約的保障機制產生疑問。
從這名女買家的遭遇可以看見兩個層面:
一是「合約內容變更的透明度」問題,她原期待的權益被改動後卻發現法律難以追溯;
二是「司法認定門檻高」問題—法院要求的是「實質受損」而不僅是「條款改變」。在房市交易中,這樣的判例可能造成潛在買家更謹慎。
對於消費者而言,這讓「看合約」的意識提升了不少。
簽約前拿審閱本固然是基本,但更重要的是保留完整簽約前後每一版對照、確保合約副本帶回、避免將印章交給建商或代銷自處。若合約簽訂後被收回用印、無法保全原本條款,比較容易進入討論區中所稱的「被改約」風險。
對建商與代銷而言,這則事件亦提醒建案操作必須更謹慎。合約變更應經買賣雙方明確同意,並保存變更記錄。否則即便法律上難定損害,聲譽損失與市場信任流失或許更為嚴重。
M觀點:
預售屋最大的魅力是付款彈性、客變選擇多,但也正因如此,合同、條款、用印流程等「隱藏環節」的風險也格外存在。這位女買家所遭遇的條款竄改、用印爭議,提醒所有準購屋者:在高總價、高風險的交易中,「閱讀合約、保存證據、掌握流程」真的不是檢查表上的選項,而是你是否能安全踏入房市的關鍵。希望這起案例能讓更多人重視「買房前的那一刻」,而不只是「買下去的那一天」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