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成交導向到信任經營:房仲業該如何在盤整期重塑價值? | M傳媒
從成交導向到信任經營:房仲業該如何在盤整期重塑價值?
《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》
進入 2024 年以來,隨著房市從多頭轉向盤整,房仲業者不只是「成交難」,爭議與糾紛也明顯增多。根據內政部於2025年2月公布的資料,2024 年第 4季全台房地產相關消費糾紛高達563件,其中建商相關案件為355件,占比超過六成,仲介業者也捲入不少案中。
在這些糾紛中,雖然漏洞最多的仍是建商端的「房屋漏水」、「施工瑕疵」、「交屋延遲」等問題,但仲介業者亦因「服務報酬爭議」被列為被訴對象,其中有 21件直接指向房仲所為。
此外,房仲產業本身也出現經營壓力與信任危機。根據 591房屋交易網調查指出,截至2025年5月,全台房仲店家增幅明顯放緩,半年僅淨增 3家,遠低於過去每年淨增近 400家的情況。
房仲糾紛的類型多樣,從買賣雙方對佣金、服務內容的爭議,到仲介未完整揭露屋況或違反資訊揭露義務。雖然最新公開數據中多將「仲介/建商」合併列計,但以往資料顯示,房屋交易糾紛中仲介占比相當高。早期甚至有高達近七成的房地產交易糾紛是由仲介引起。這個背景使得現今即便總量不如以往,但「房仲被訴」的焦點依舊明顯。
分析指出,造成房仲糾紛增加有幾個因素:首先,房市買氣降溫、成交量下降,仲介為了促成交易,可能在資訊揭露或服務流程上出現瑕疵;其次,房價、貸款條件、交易流程越來越複雜,買賣雙方對仲介的期望也更高、容錯率更低;再者,仲介營運環境惡化,從「搶案源、競爭激烈」轉為「維持成交、承受壓力」,這改變也可能讓服務品質及合規義務被壓縮。
值得注意的是,雖然坊間對「房仲倒閉潮」常有議論,但內政部指出,截至 2025上半年,經紀業新增家數仍有 371家,歇業約 305家,總數淨增 66家,尚未出現大規模倒閉的情況。 不過,「展店停滯」、「家數增幅創近年新低」也顯示出房仲業已進入「量縮轉型期」。
對消費者來說,選擇仲介時更需慎重。建議買賣雙方可優先確認仲介是否登記合法、是否有透明的佣金與費用說明、是否提供完整屋況披露、是否有簽訂正式委託或服務合約。此外,若發生糾紛,可透過地方政府地政或消保機構提出申訴。
對房仲業者而言,當成交量下降、取率降低時,更需強化服務流程、提升專業透明度、善用科技輔助資訊揭露,才能在信任危機中突圍。正如專家所言,房市從「成交狂潮」走向「理性盤整」,中介服務的價值也必須從「促成交易」轉為「保障雙方權益」。
M觀點:房仲糾紛攀升,是房市轉折期的一個警訊。
當量能退潮、競爭加劇,服務品質與資訊揭露的重要性就更明顯。買房、賣屋,不應只是「誰出價快、誰成交先」,而是「誰資訊完整、誰流程合規、誰履約可靠」。在此波房市變調中,信賴比價格更值得重視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