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買的房子開始跌了喔!」親人一句話,讓許多購屋族沉默的房產尷尬 | M傳媒
「你買的房子開始跌了喔!」親人一句話,讓許多購屋族沉默的房產尷尬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千萬別跟兄弟姐妹聊房子!」這句話在房產社群裡流傳,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同儕壓力,更是屋主與家人之間難以言說的微妙距離。一名網友在社群發文指出,自己是兄弟姐妹中唯一買房的人,但每當話題一提到房產,家人就接連投來冷嘲熱諷:「開始跌了喔!」「利率上調每月負擔很多吧?」「你那棟很多人要賣,應該賣不掉吧。」甚至長輩也會加入:「工作要好好保重,別失業了。」這樣的「關心」,讓他選擇只與價值觀相同的朋友聊天,避免家族聚會變成尷尬現場。
原本應該是分享成就的購屋行為,竟變成日常聚會中的壓力來源。
當房價、房貸、持有成本成為話題,已經不只是個人選擇,而是家族中隱藏的比較與焦慮。根據研究指出,有房和沒房在家庭系統中其實是不同的象徵。擁有房產者往往被視為邁入中產、具備穩定地位;反之,尚未買屋的親友,可能因為擁屋者的話題而感受到自身處境的差距。
這種家庭內部的話題衝突,專家分析背後原因主要三點:
一是比較心理。當兄弟姐妹之中只有某人買房,其他人可能無法完全釋懷,視其為標竿或壓力來源。
二是價值觀差異。購屋者可能看重長遠資產與安定感,而未買屋者可能強調流動性與生活彈性,兩者對「房子=人生下一步」的意義不同。
三是自我保護機制。未購屋者因看到他人買屋成功,也可能觸發內在焦慮,於是以鄙視或挖苦來轉化自己不安的情緒。
房產專家指出,當家庭中出現「房子」話題時,往往不只是居住選擇,而是社會定位、家庭支持與個人成就的交匯點。若無法妥善處理溝通模式,房子就可能成為撕裂而非凝聚的來源。對於購屋者而言,理解這種情境比單純計算貸款還重要;對於家人而言,尊重與理解比一句「只是關心」更有溫度。
建議購屋族在面對家人反應時,可先釐清自己的購屋動機:
這是為了生活需求、資產配置,還是單純因為漲價而入場?若前者較明確,找到與家人共同語言點較容易消弭隔閡;若後者主要依附市場情緒,就更需要自我檢視。另一方面,家人若想提供關心,宜改變語氣與焦點:從「你會負擔很大吧」轉為「你現在的安排怎麼樣,我想了解你的考量」更具建設性。
在高房價年代,買房早已不是單純住進一個屋簷下,而是踏上一條既有風險亦有價值的道路。當這樣的選擇反映到家族動態上,房子就從資產變成了「話題」,甚至「壓力場」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購屋者與家人其實都需要更好的理解與支持。最終,不是房價漲或跌,而是房子能不能成為家人彼此的支撐,而不是彼此的分歧。
當親情因房產話題變得沉默,或許真正需要的不是再加一間房,而是一場對話:讓房子成為「共住的安心」,而非「被比較的財富」。在這條置產路上,願每個人都能找到既保護自我,也維繫家人的平衡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