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「二類謄本」低成本開發屋主,社區住戶收信收到手軟| M傳媒
用「二類謄本」低成本開發屋主,社區住戶收信收到手軟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又是一封不認識的仲介寄來的信!」 這可能是許多社區住戶共同的心聲。近來在購屋社群中,有網友揭露房仲業界一項公開的祕密,透過戶政事務所的第二類謄本,就能輕鬆找到屋主戶籍資料,成為開發潛在賣家的利器。這項成本低廉的合法方法,卻也引發了隱私與騷擾的爭議。
二類謄本是什麼?房仲開發屋主的合法途徑
根據網友分享的資訊,房仲業者經常透過申請二類謄本來取得屋主戶籍資料,進而開發委託賣屋的客戶。這種方式完全合法,成本甚至比半杯手搖飲還低,成為業界常見的開發手段。
實務上,房仲會鎖定特定社區或路段,大量申請該區域房屋所有權人的二類謄本,然後寄發委託銷售信件。有網友透露,第一年就收到超過30封不同仲介的來信,到了第二年已經懶得拆信,直接丟進垃圾桶。
房仲業的現實困境:寄信容易委託難
雖然透過二類謄本可以輕易找到潛在賣家,但真正獲得委託並不容易。正如網友所說:「屋主好找,但是接到委託很難。」這道出了房仲業者的現實困境——必須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,才能獲得寶貴的委託機會。
在台灣,房仲業門檻相對較低,從業人員眾多,競爭異常激烈。業者必須各顯神通,才能在這片紅海中生存下來。而透過二類謄本大量寄信,就成為成本效益最高的開發方式之一。
消費者心態:偏愛建商與缺乏信任管道
為什麼屋主不太理會這些仲介來信?網友分析指出,大部分消費者比較傾向跟建商買全新的房子,而且買房子對多數人來說是「一生一次」的大事,不會有熟識的仲介。
此外,一般人對仲介行業存在某種「成見」,加上不知道該找誰交涉,使得買賣雙方難以建立信任關係。網友坦言:「還是有很好的仲介,只是沒有管道大海撈針。」這種資訊不對稱,成為房市交易的一大痛點。
直接聯繫的可能性:省下仲介費的誘惑
對於有購屋需求的人來說,網友提供了一個另類思考:如果你有鎖定很想買的社區,可以試著寄信給屋主。如果時機湊巧,剛好遇到想賣房子的屋主,或許有機會省下可觀的仲介費。
以總價接近千萬的房屋為例,6%的仲介費接近百萬元,這確實是相當誘人的節省空間。不過網友也提醒,這只是「有可能」成功,也可能遇到想省事或貪心的屋主,交易過程仍存在不確定性。
隱私界線:合法與違法僅一線之隔
雖然透過二類謄本聯繫屋主是合法行為,但網友警告,如果仲介用違法的方式,直接找到手機號碼,進而找到IG、臉書、LINE等私人帳號,就已經跨越了紅線,應該予以警告。這也反映了在數位時代,個人隱私保護的界線日益模糊。即使是在合法範圍內的大量寄信行為,也已經對許多民眾造成困擾,形成另一種形式的騷擾。
二類謄本開發背後,反映房仲業的激烈競爭與消費者的兩難處境。
對業者來說,這是成本效益最高的開發方式;對消費者而言,則是無止境的信件轟炸。如何在業務開發與隱私尊重間取得平衡,考驗著業者的智慧。
而對買賣雙方來說,跳過仲介直接交易雖能省下可觀費用,卻也須承擔更多風險與麻煩。或許正如網友所說,市場上還是有很多優秀的房仲,只是需要緣分與管道才能相遇。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,建立信任依然是房地產交易中最珍貴的資產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