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林新制上路!獎勵金提高至60萬 林保署推多元經營模式
造林新制上路!獎勵金提高至60萬 林保署推多元經營模式
為因應氣候變遷與提升國土綠覆率,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18日正式公布修正後的《獎勵輔導造林辦法》。新制最大變革在於將補助年限從20年大幅縮短至6年,並提高補助金額至每公頃最高60萬元,同時導入「生產林」與「非生產林」分流機制。林保署長林華慶強調,此次修法要讓造林從「做功德」轉型為具實質經濟效益的永續事業,預期將大幅提升民間參與意願。
這項實施已18年的造林政策迎來重大變革。林華慶指出,原辦法雖促成5,700公頃山坡地造林,但存在獎勵期過長、標準單一化等問題。過去20年的補助期程常讓農民卻步,且僅以樹木存活率為評核標準,導致出現為領補助而種植單一樹種,反而降低生態多樣性的現象。
新制特別強化「原生樹種」與「多樣性林相」規劃,將造林類型分流為「生產林」與「非生產林」。生產林著重經濟價值,以國產木材自給為目標;非生產林則強調生態保育功能。獎勵金機制改採堆疊式設計,依造林成果逐年審核,6年內每公頃最高可獲60萬元補助,較舊制更具彈性與誘因。
農業部長陳駿季進一步說明,配合新制將同步發展林下經濟,放寬在不影響水土保持前提下,可種植深根果樹等經濟作物。預計下月新增5項林下經濟作物項目,但所有耕作都必須遵守無農藥原則,以兼顧生態平衡。符合要件的造林地未來也能申請天然災害救助,降低經營風險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新辦法突破過去僅限山坡地的限制,將造林範圍擴大到各類邊際土地。林保署表示,這能充分發揮不同土地環境的服務價值,不論是碳匯功能、水源涵養或生物棲地保護,都能依土地特性選擇最適造林模式。
面對全球氣候危機與國內木材自給率偏低的雙重挑戰,農業部期盼透過更具彈性的獎勵機制,吸引更多林農、部落甚至企業投入造林行列。新制不僅簡化行政程序、提高經濟誘因,更導入科學化經營理念,讓每一片新植林地都能根據其區位條件發揮最大效益。隨著政策上路,台灣的國土綠網可望更加完善,為下一代建構更永續的森林環境。圖/google 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