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房市冰火交戰!預售屋庫存爆量4年才賣得完 「人性化小宅」逆勢突圍
高雄房市冰火交戰!預售屋庫存爆量4年才賣得完 「人性化小宅」逆勢突圍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高雄房市正面臨史上最矛盾的時刻!」一邊是預售屋庫存爆量,超過1.2萬戶待售,估計要**近4年**才能消化完畢;另一邊卻是新建案價格持續攀升,迫使購屋者只能越買越小。在這場房市冰河期中,一個新趨勢正在崛起——「人性化住宅」成為市場突圍的關鍵,證明即使坪數縮水,居住品質也不該被打折。
預售屋庫存沉重壓力
根據高雄市代銷公會統計,今年前九月高雄預售屋僅售出2,928戶,平均每月只賣出325戶。對比目前既有的12,049戶預售屋庫存,按照當前銷售速度,需要37個月才能消化完畢。若再加上即將公開的5,495戶新案,整體去化時間恐拉長到54個月以上,相當於要等近四年半才能完銷。
高雄市不動產代銷公會理事長謝哲耀坦言,建商目前多以「延後開工」因應市場冷靜期,代銷業者也採取減量經營策略,縮減案場人力與廣告預算,靜待市場回溫。他觀察到,隨著中央針對新青安貸款鬆綁銀行法72-2管制,各案場的來人與買氣已有回升跡象,尤其是首購族群較踴躍看屋。
小宅浪潮居住革命
就在市場銷售放緩的同時,高雄新建案坪數正持續縮水。統計顯示,2015年第一季高雄新建案平均坪數為40.73坪,今年第一季僅剩32.48坪,10年間減少超過8坪,幅度達20.3%。更明顯的是,10年前2房產品權狀還有30坪,如今只剩下20坪內,連過去不流行的1房、套房產品也越來越常見。
面對坪數縮減,何己室內設計營運長李珮君指出,傳統小宅最容易犧牲居住舒適度,常見問題包括客廳與電視牆深度不足產生壓迫感、廚房檯面空間不夠、衛浴空間窘迫等。她強調,「人性化住宅」應該規劃適合實際使用的空間比例,從使用者角度思考動線與尺寸,而不是硬塞功能。
人性化住宅市場突圍
在這波市場調整期中,部分建商開始轉型推出「人性化住宅」,在有限空間內追求最大居住品質。永慶不動產高雄巨蛋圓盛加盟店陳秋妮店東表示,寶象建設「藏三豐」就是代表性案例,規劃2至3房產品,採一層4戶雙梯格局,梯廳都有開窗確保採光通風。
更關鍵的是室內規劃的細膩度:「藏三豐」的2房客廳深度達3米,次臥可擺放雙人床,廚房工作平台加大10-20公分,衛浴面盆與馬桶淨寬達180公分,淋浴間做到90公分寬,這些細節都讓小宅也能住得舒適。實價登錄顯示,該案每坪均價約39.7萬元,受到首購族青睞。
同樣地,利融建設「利融藏御」規劃20至37坪產品,採用一層五戶、雙電梯配置,房間都有對外窗,樑柱外推讓格局更方正,室內沒有多餘走道空間,使坪效最大化。城揚建設「陽明第一廳」則戶戶為邊間並雙面採光,部分戶型省去走道空間提升使用效率。
科技題材與政策影響
謝哲耀分析,高雄房市未來復甦的關鍵在於兩大因素:台積電及相關供應鏈員工進駐帶動的購屋需求,以及央行對第二戶限貸政策的鬆綁時機。他預期,隨著科技大廠員工持續進駐,購屋需求效應將越來越明顯。
目前市場呈現「首購回溫、換屋觀望」的格局。新青安貸款確實激勵了首購族進場,但換屋族仍受第二戶限貸令限制,成為市場全面回溫的未爆彈。
M觀點 高雄房市正面臨重要的轉型期
與其期待價格大幅修正,不如把握這個市場盤整階段,推動「品質升級革命」。對建商而言,與其追求快速周轉,不如專注打造真正符合居住需求的產品;對消費者來說,與其等待完美進場時機,不如尋找被市場低估的優質物件。人性化住宅的興起證明,台灣房市正在從「拚數量」轉向「重品質」的新階段。在這個過渡期中,能夠堅持品質、創新設計的業者,將在下一波景氣回升時成為最大贏家。畢竟,真正的居住正義,不是讓人人買得起房子,而是讓家家都住得好房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