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坪改革來襲!停車位糾紛恐爆 專家示警「沒買車位不准用車道」 | M傳媒
虛坪改革來襲!停車位糾紛恐爆 專家示警「沒買車位不准用車道」
【M傳媒房產中心/綜合報導】
內政部推動「虛坪改革」政策,試圖解決台灣長期以來的公設比過高問題,卻意外引發不動產業界憂慮。桃園市不動產建築開發公會榮譽理事長李文科直言,新制將停車位與車道改為「專有部分」後,未來沒買車位的住戶恐無法使用車道,若擅自通行可能構成侵權行為,社區糾紛將層出不窮。這場改革不僅牽動購屋者的荷包,更可能重塑台灣社區的生活模式。
虛坪改革的三大重點與目標
內政部推動的虛坪改革主要聚焦於三大重點:檢討容積計算、停車空間分配,以及因應高齡化社會將一般電梯增列為免計容積項目。同時增訂管委會設置面積的合理標準與上下限,引導公設規劃回歸合理設計,滿足社區基本需求,並避免不實用公設浮濫出現。
國土管理署長吳欣修指出,這項政策落地後,新案公設比可望下修約5%,市場將從「單價迷思」回到「總價考量」。改革並非「砍面積」而是「調面積」,透過差額轉入專有面積來重整結構,讓坪數構成更誠實,建商總銷售坪數不受影響,但交易透明度將大幅提升。
停車位改革引爆的三大爭議
產權歸屬模糊地帶
李文科點出,地下室若只將樓梯間、電梯間、排煙室等機電面積計入公設,其餘均列為車位面積,那麼柱與柱之間、牆、車位與車位之間、車道以外的空間,這些與車位和車道都無關的面積,所有權該屬於誰?這將成為法律上的灰色地帶。
車道使用權衝突
根據新制,停車位與車道將改為「專有部分」並可核發獨立權狀。李文科警告,這意味著未來沒有購買汽車位、機車位的住戶,依法將無法使用車道,一旦使用就可能構成侵權行為,衍生民事糾紛不斷。
車位價格恐飆漲
改革後,平面汽車位面積可能從原本的9-11坪增加至14-16坪。李文科質疑,這樣的變動將導致車位售價攀升。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也認同此觀點,並提醒可能出現「戶戶強制購買」的情況。
公設品質與社區生活的潛在影響
管委會空間設限
新制規定管委會空間為基地容積的1%,下限面積為20平方公尺、上限為100平方公尺。李文科批評,這將嚴重影響社區公共設施品質,大型社區或高品質社區的迎賓大廳就可能用完100平方公尺的額度,導致其他設施如健身房、兒童遊憩室等無法設置,社區生活品質可能明顯下降。
機車位須付費購買
另一個爭議點是,機車位原來計入公設面積,使用者不需計價購買,新制後則須付費購買,這項改變恐引發購屋者反彈。
法律與實務面的未解難題
防空避難空間歸屬
李文科提出另一個關鍵問題:地下室應設置防空避難室(可兼停車場),若不計入公設,無產權住戶在戰時急需避難時,政府有另外提供避難空間嗎? 這涉及全民國防的重要議題。
多層地下室進出問題
若住戶只購買地下三層的汽機車位,則地下一、二層的車道都不得使用,車輛該如何進出? 這種實際操作面的問題,在新制中尚未有明確解方。
容積與土地持分爭議
內政部地政司雖提及停車位及車道將調整為專有部分,可獨立核發權狀。但李文科引用法務部解釋指出:「建築物未佔有容積者,不得持分坐落之土地。」這將引發法理上的爭論,需要進一步修法解決。
虛坪改革原意是為了解決台灣長期為人詬病的公設比過高問題,讓購屋市場更透明,如今卻因停車位與車道的產權重定義,引發新的社區管理危機。在保障住戶權益與維持社區和諧之間,如何取得平衡,考驗著政策規劃的細緻度。隨著新制預計明年上路,這些爭議若未能妥善解決,恐怕真如專家預警,將開啟社區糾紛的潘朵拉盒子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