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開放親友使用公設要繳稅?」國稅局這條提醒讓管委會全傻眼 | M傳媒
「開放親友使用公設要繳稅?」國稅局這條提醒讓管委會全傻眼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你家社區公設准許帶朋友來用嗎?」 這個問題正在全台各社區掀起激烈討論,如何在友善與管理間取得平衡,考驗著每位管委會的智慧。
公設使用爭議 社區管委會的共同難題
最近在各大社區論壇中,一個話題持續延燒:社區公共設施到底該不該開放住戶的親朋好友使用?特別是那些擁有游泳池、視聽室、KTV、閱覽室的社區,這個問題更是經常在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上引發激烈辯論。
一派住戶認為,既然每個月都繳了管理費,帶親友來使用公設是天經地義的事;另一派住戶則擔心,外來人士頻繁進出會影響社區安全,且過度使用會加速設備耗損,導致維修費用增加。這場「友善」與「管理」的拉鋸戰,正在全台各個社區中上演。
社區公設的潛在法律風險
根據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第23條規定,有關公寓大廈、基地或附屬設施之管理使用及其他住戶間相互關係,除法律另有規定外,都可以透過社區規約來規範。這意味著各社區其實有相當大的自主權,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使用規則。
不過,國稅局提醒,如果社區將公共設施開放給「非住戶」使用並涉及收費,就構成了《營業稅法》中的「銷售勞務」行為,管委會必須申請稅籍登記並繳納營業稅。這個提醒讓許多原本考慮對外收費的管委會頓時卻步。
換句話說,如果社區單純開放住戶親友使用而不收費,通常不會有稅務問題;但若想透過收費來管理,就可能涉及稅務申報的義務。
社區實務面的挑戰與困境
從實務面來看,社區公設開放親友使用確實會帶來不少管理挑戰。首先是安全責任歸屬問題,萬一住戶的親友在使用游泳池或健身房時發生意外,責任該由誰來承擔?其次是設備維護成本的增加,更多人使用意味著更頻繁的維護和更快的設備折舊。
另外還有使用公平性的爭議,有些熱門設施如KTV和游泳池,在假日時段本來就一位難求,如果開放親友使用,可能會壓縮到住戶自身的權益。這些都是管委會在制定規則時必須考慮的現實因素。
專家的實用建議與解決方案
針對這個難題,社區管理專家建議了幾種可能的解決方案。最常見的做法是採取「會員制」,規定住戶的親友必須由住戶親自陪同才能使用,並要求住戶對其親友的行為負連帶責任。
另一種做法是區分「熱門時段」與「離峰時段」,例如平日白天住戶可以帶親友免費使用,但假日下午則僅限住戶使用。這樣既能提高離峰時段的設施使用率,又能保障住戶在熱門時段的權益。也有社區導入智慧管理系統,這類社區App就提供公設預約功能,讓住戶可以提前預約使用時段,管理員也能清楚掌握各設施的使用狀況。
建立社區共識是關鍵
無論採取哪種方案,建立社區共識都是最重要的基礎。專家建議,管委會應該先透過住戶問卷調查了解多數人的意見,再擬定初步管理辦法提交區分所有權人會議討論。
在討論過程中,應該充分考慮各種使用情境,例如:住戶的直系親屬是否應該比一般朋友享有更多使用權?是否需要限制每位住戶同時帶來的親友人數?這些細節都需要在規約中明確規定,以避免後續爭議。
最重要的是,一旦規則制定後,就應該明確公告並徹底執行,確保所有住戶都能平等遵守,這樣才能建立長久可行的公設使用文化。
社區公設到底是「住戶專屬」還是可以「友善共享」,沒有標準答案。
每個社區都需要根據自己的設備規模、住戶組成和管理資源,找到最適合的平衡點。「規約制定好了,社區和諧自然來」—與其在發生爭執後才匆忙訂定規則,不如在問題發生前就先建立完善的使用規範。畢竟,良好的公設管理不僅能提升居住品質,更能為社區創造真正的友善環境,讓每一分管理費都花得值得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