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款利率1.16%創16年新高!你的錢放銀行卻越存越窮的真相
存款利率1.16%創16年新高!你的錢放銀行卻越存越窮的真相
利率數字全是假象?實質利率負0.65%的血本真相
央行最新數據投下震撼彈!第二季國銀存款利率衝上1.16%,創下16年半來新高,但殘酷的事實是:這個數字仍然遠低於通貨膨脹率,意味著你的錢存在銀行裡正在持續縮水。更驚人的是,銀行放款利率雖然達到2.5%,但利差卻停滯在1.34個百分點,陷入三年來最低水準,這場數字遊戲背後,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真相?
根據央行公布的第二季國銀存放款加權平均利率,台灣金融市場正經歷一場靜默的變革。存款利率已連續13季度攀升,達到1.16%的16年半高點;放款利率也同步走揚至2.5%,雙雙創下2009年1月以來的最高紀錄。
大型銀行高層分析,第二季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,但隨著新台幣升值,市場資金狀況稍轉寬鬆。各銀行為因應此變化,不僅持續努力吸收存款,更積極去化資金並加強放款動能,導致存放款利率同步揚升。
但問題來了:為什麼利率不斷上升,銀行利差卻沒有跟著擴大?
答案藏在銀行間的激烈競爭中。為了留住優質大型客戶,銀行不得不進行讓利競爭,雖然第一季放款利率曾反向下修,但第二季已再度反彈。
房貸市場是最明顯的例子。
大多數銀行已接近《銀行法》72-2條規定的不動產放款上限水位。近期銀行間自主控管不動產放貸,使得房貸利率持續上揚,其他貸款利率也連帶上升,進而推升整體放款利率。7月份五大銀行新承做房貸利率甚至達到2.303%,創下16年半新高。
對存款族而言,最大的打擊或許是「實質負利率」的殘酷現實。
雖然存款利率連續13季走揚,但1.16%的水平仍低於央行預估的今年CPI年增率1.81%及核心CPI1.69%。這意味著民眾的存款實質購買力仍在持續縮水,形成「名目利率上升、實質利率為負」的矛盾現象。
銀行業者指出,存放利差長期在低點徘徊,迫使銀行必須尋找新的獲利模式。
目前各銀行紛紛鎖定財富管理、海外獲利動能等業務,並加強各項手續費收入。透過強化獲客與留客策略,即使存放利差收窄,今年整體獲利仍然可期。
這種轉變也標誌著台灣銀行業正在經歷根本性的商業模式轉型。
過去依賴存放利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時代逐漸過去,未來銀行需要更注重多元化的服務收入與價值創造。
專家觀點:
利率就像雙面刃,存款族賺了利息卻輸給通膨,房貸族付了更高成本卻買到保值資產。阿明要提醒大家,與其糾結那1%多的存款利率,不如好好思考資金的有效配置。
現在正是重新檢視財務規劃的好時機:短期資金可放高利活存,中長期資金則要考慮投入能抗通膨的資產。別忘了,銀行為提升獲利一定會推出更多創新產品,保持靈活、分散配置才是王道!圖/google 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