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房產糾紛如何解?「先付款、後過戶」的3大法律保障策略
家庭房產糾紛如何解?「先付款、後過戶」的3大法律保障策略
網友分享家庭房產糾紛案例:父母希望老大出資購買現居房(含未分割農地),卻要求款項先給老二,並計劃未來以「繼承」方式過戶給老大。此類「先付款、後過戶」的家族協議,若缺乏法律保障,極可能衍生糾紛。本文將從台灣民法與實務判例出發,解析如何確保交易安全。
一、法律風險:為何「先付款、後過戶」可能無效?
1. 口頭協議無保障,繼承權恐生變
依《民法》第760條,不動產買賣需以書面契約為準,**口頭承諾不具法律效力。
關鍵風險**:若父母過世前未完成過戶,其他繼承人(如老二)可能主張「遺產分割」,老大支付的款項恐難追回。
2. 贈與稅與農地限制
若父母收錢後未過戶,卻在生前將房產「贈與」老二,可能涉及:
贈與稅:超過免稅額244萬元部分,稅率10%~20%。
農地移轉限制:未分割農地需符合《農業發展條例》規定,否則無法過戶。
3. 實務判例警示
家族間「先付款」若無書面證明,法院可能認定為「借款」而非買賣,老大恐僅能追討本金,無法取得房產。
二、3大保障策略:確保老大權益
策略1:簽訂「附條件買賣契約」
契約重點:
明訂老大支付金額、過戶期限(如父母生前或特定日期)。
約定「若未依約過戶,父母或老二需加倍返還款項」。
法律效力:經公證後可強制執行(《公證法》第13條)。
策略2:設定「抵押權」或「預告登記」
抵押權:老大可要求父母將房產設定抵押,確保款項優先受償。
預告登記:向地政機關申請限制過戶(《土地法》第79-1條),防止父母擅自處分。
策略3:成立「信託」明確歸屬
父母將房產信託給銀行或專業機構,約定:
老大支付款項後為「受益人」。
父母過世後,房產直接移轉給老大,排除其他繼承人主張。
三、稅務與農地問題處理建議
結語:白紙黑字勝過親情信任
1. 立即行動:要求簽訂書面契約,並經公證或律師見證。
2. 專業協助:委任地政士處理農地分割與過戶程序。
3. 透明溝通:召開家庭會議明確各方權益,避免事後爭議。
家族房產糾紛往往因「信任」而輕忽法律,唯有完善契約與專業規劃,才能兼顧親情與權益!
(法律依據:《民法》第760、1189條;《土地法》第79-1條;《農業發展條例》第16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