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租屋迷思】幫房東繳房貸?專家解析:租金買的是使用權,不是資產增值權
【租屋迷思】幫房東繳房貸?專家解析:租金買的是使用權,不是資產增值權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去年用租屋補貼租了900萬的房子,兩年下來房價漲了150萬,結果我想跟房東周轉一下我繳過的房租,他卻裝傻說聽不懂?」一名網友在論壇發文,認為自己兩年來繳租,其實間接幫房東支付房貸,如今屋主房價增值,卻不願意讓他「借回」租金,讓他直呼不公平。此文一出,引起熱烈討論,不少人認為這名租客的心情可以理解,但也點出「房租與房價增值並非相同邏輯」。
這名網友表示,自己租住的房子市價約900萬元,租約兩年總共支付了相當可觀的租金,結果鄰居近期成交價高達1050萬元,等於兩年間增值150萬元。他覺得自己長期穩定繳租,某種程度減輕了房東的貸款壓力,才讓房東能撐過去而沒有拋售,如今房子因市場行情大漲,房東的收益與自己也「脫不了關係」,因此他提出希望房東能夠「周轉」一些租金回來,卻遭到房東拒絕。
從專業角度來看,房租的性質與房價漲幅並無直接連動。
租金支付的本質,是租客以金錢換取居住權益,包括屋內的空間使用、生活便利與安全保障。房價的漲跌,則取決於市場供需、政策、利率與區域發展,與個別租客是否繳租並沒有明顯因果關係。換句話說,租金支付的對價就是「居住使用權」,並不會轉換成資產分紅或增值回饋。
租客認為「自己幫房東繳房貸」說法,在感受上或許貼切,但在法律與經濟邏輯上並不成立。
即便租金的確可以幫助房東支付部分房貸支出,這也只是房東的資金運用方式,並不會讓租客取得資產增值的權利。就像租車、租店面一樣,承租人使用期間所繳費用,買到的是「使用權」,而不是車價或地價未來漲幅的紅利。
這樣的爭議其實反映房市結構性問題。
隨著房價高漲,許多年輕世代買不起房,只能長期租屋,當看到房價持續攀升時,難免心生挫折感,認為自己辛苦繳的租金只是在替他人累積資產。這種「被動幫房東繳房貸」的無力感,讓不少租客覺得自己永遠在幫別人「圓夢」,卻無法累積屬於自己的財富。
專家建議,若租客希望租金能「更有價值」,可以選擇談判較長期的租約,爭取租金穩定,或考慮選擇有租屋補貼的方案,以減輕支出壓力。至於想把租金轉化成房價增值的收益,則必須踏入購屋市場,成為持有人,才有可能參與房產的漲跌。
總體而言,這起案例凸顯了租屋與買屋的核心差異。
租金的確能幫助房東維持資金運作,但租客的支出本質上只是「費用」而非「投資」。房價增值是房東的資產紅利,租客能獲得的則是兩年穩定的居住權益。也許不公平感依然存在,但在現行制度下,租客若要享受房市的漲幅紅利,唯有轉變角色,從租客走向屋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