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壁空屋長樹壓牆誰負責?住戶憂牆倒人傷,求助無門曝管理死角
隔壁空屋長樹壓牆誰負責?住戶憂牆倒人傷,求助無門曝管理死角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搬進新家半年,隔壁卻沒半個人影,現在那棵樹長得快把我家牆壁推倒了!」一名網友在臉書《賣房知識家》社團發文求助,描述自己居住的社區旁有戶長期無人居住的房子,庭院裡的樹木日漸茂盛,甚至已經頂到磚牆出現裂縫,眼看再不處理恐怕就要倒塌。他曾報警,也請鄰長向公所通報,但至今仍無明確結果。眼看磚牆搖搖欲墜,車輛與家人安全都成為定時炸彈。
這起看似「樹木太會長」的鄰里糾紛,其實揭開了台灣各地越來越常見的「空屋管理」問題。
許多屋主人去樓空,可能是移居國外、繼承未辦理,或因長期出租失聯,導致住宅成為雜草叢生、樹木橫生的「社區公害」。當災害發生時,受害鄰戶卻往往求助無門,法律與行政程序的空白,讓居民陷入進退兩難。
根據現行《民法》第184條規定,若他人之物造成他人損害,所有人應負賠償責任;
而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雖針對共有區域有管理規範,但對獨立屋或透天厝型空屋並無明確介入機制。換句話說,只要屋主「人間蒸發」,要在樹壓牆前找到負責人,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公所雖可依《廢棄房屋管理自治條例》進行列管或要求改善,但前提是房屋已構成公共安全疑慮,例如有倒塌危險、影響交通或公共衛生,程序冗長、鑑定時間動輒數週。對眼看磚牆被樹根撐裂的住戶來說,時間正是最大的風險。
法律專家指出,若確實存在「立即危險」,住戶可先以書面方式通知公所與警方,附上照片與危險描述,要求介入處理;若未獲回應,可自行聘請第三方廠商修剪越界樹木,但須保留完整紀錄,並事後再向屋主追討費用。然而,這樣的「先斬後奏」方式,對一般居民來說風險極高,既怕被指侵入他人土地,又怕拖太久出事後無法追責。
地方政府也承認,這類案例正快速增加。
根據內政部2024年統計,全台登記閒置住宅超過91萬戶,其中約三成屬於「無人居住且無人管理」狀態。當房子變成沒人管的灰色地帶,鄰近居民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。
M觀點:
這起事件不只是「一棵樹太會長」,而是反映出台灣長期缺乏「空屋管理法」的制度性問題。當城市更新、房價高漲的另一面,是越來越多閒置房屋無人問津,這些空屋不僅占用資源,更可能演變成社區安全黑洞。
賣厝阿明觀察,未來政府若真想解決空屋問題,不能只靠稅制懲罰或公告列管,而是要建立「強制代為處理」機制,讓地方能在確認危險後,依法迅速修剪、拆除或修復,並追溯費用給所有權人。房子不該是社會的孤島,當一棟空屋影響到隔壁的牆、居民的命、安全的心,這已不只是民事糾紛,而是公共治理的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