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貸款
房仲
社宅
修繕
Line
稅網全面收緊!扣繳憑單成房貸通行證 攤商、自營工作者怒吼:我們被體制排擠了
日盈社宅

稅網全面收緊!扣繳憑單成房貸通行證 攤商、自營工作者怒吼:我們被體制排擠了

2025/10/06 |  28 | 加入最愛

稅網全面收緊!扣繳憑單成房貸通行證 攤商、自營工作者怒吼:我們被體制排擠了

「沒有扣繳憑單,就沒有房貸資格?」這個看似單純的金融規定,正在台灣掀起一場寧靜的社會革命。當公股行庫限縮財力證明標準,數百萬體制外工作者突然發現,自己成了金融體系裡的「隱形人」。

【M傳媒 財經調查中心】「我做生意二十年,現金流從沒斷過,現在銀行卻說我『沒有收入』?」一位夜市攤商的怒吼,道出台灣金融體制的荒謬現狀。近期公股行庫研議以「扣繳憑單」作為主要財力證明的政策方向,看似是金融風險控管的進步,實質上卻是一場針對非典型就業者的制度性排擠。

金融體制隱形高牆

「想貸款?請先證明你是個乖乖報稅的上班族。」這句沒有明說的潛規則,正在成為台灣房貸市場的最新準則。公股行庫內部流出的文件顯示,未來將嚴格要求「扣繳憑單」作為財力證明的主要依據,這個轉變對全台超過百萬名非典型工作者而言,無異於一道金融高牆。
「我們不是不繳稅,是過去制度讓我們難以如實申報,」一位接案設計師無奈表示,「現在卻要用這個來否定我們的購屋權利,根本是本末倒置。」
金融業者私下坦言,這項政策確實能降低銀行呆帳風險,但同時也將攤販、司機、保母、家教等現金流工作者排除在房貸大門之外。這種「寧可錯殺一百,不可錯放一個」的思維,正引發嚴重的社會公平爭議。

稅收革命真相

「政府要的不是房,是稅;要的不是正義,是現金流。」網友「睡貓」的犀利分析,直指問題核心。這波政策調整表面上是金融監理,實質上是國家稅收系統全面升級。一位不願具名的財政部官員透露,隨著數位支付普及,政府掌握民間金流的能力大幅提升。「過去抓不到的現金交易,現在透過金融體系反向追查,效率高出許多。」
這種「以貸逼稅」的策略,讓許多過去在稅務灰色地帶的工作者無所遁形。你想參與房市?可以,請先進入稅務體系。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,正悄悄改變台灣的稅收結構。

體制內外的命運分歧

政策實施後,台灣社會將出現明顯的「金融階級分化」。穩定上班的軍公教、科技業員工,因有明確的扣繳憑單,將成為銀行眼中的優質客戶;相反地,傳統產業、自營工作者、攤商等族群,即使實際收入更高,也可能因無法提供「標準化財力證明」而遭拒貸。
「我月收入超過十萬,但因為是現金交易,銀行說這不算數,」一位水電工程師氣憤表示,「難道要我放棄本業去當個月薪三萬的上班族嗎?」

更嚴重的是,這種分化將加劇財富差距。體制內工作者能透過槓桿購屋累積資產,體制外工作者卻被排除在外,長期下來將形成難以跨越的階級鴻溝。

銀行端時困認定境

站在銀行角度,這項政策確實能有效控管風險。「扣繳憑單代表的是穩定且可驗證的收入,」公股銀行主管坦言,「對銀行來說,風險控管永遠是第一優先。」然而,過度依賴單一標準也可能錯失優質客戶。「我們都知道很多自營事業者收入豐厚,但缺乏統一標準來評估,」民營銀行房貸部門主管表示,「這需要更精細的審核機制。」

實務上,部分銀行已開始發展替代性評估方案,如檢視客戶的銀行流水、營業稅申報紀錄、甚至社群媒體評價等。但這些方法成本較高,多數銀行仍傾向採用最簡單的扣繳憑單標準。

求生指南與突圍策略

面對日益嚴格的審核標準,非典型工作者該如何突圍?金融專家提出具體建議:
「報稅正常化」:開始如實申報收入,建立可追溯的稅務紀錄。
「金流透明化」:盡量使用銀行轉帳交易,留下明確的收入證明。
「資產多元化」:提供其他資產證明,如定存、股票、保單等。
「擔保強化」:尋求信用良好的保證人,或提供不動產擔保。
「銀行選擇」:尋找對自營事業較友善的區域銀行或信用合作社。
「與其抱怨制度不公,不如主動適應遊戲規則,」理財規劃師建議,「在稅務透明的時代,誠實報稅反而能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。」

走在傳統市場裡,攤商們一邊忙著生意,一邊憂心忡忡地討論著這個新規定。一位賣了三十年小吃的阿姨感嘆:「我一直以為認真工作就能過好生活,現在才知道,在政府眼裡,我們這種人好像不存在。」

M觀點:扣繳憑單政策的推動,表面是金融監理升級,實質是國家稅收系統的深度變革。

與其被動抵抗,不如主動適應,非典型工作者應該開始建立完整的財稅紀錄,銀行也應該發展更細緻的風險評估模型。真正的金融進步,不該是用單一標準排除特定族群,而是建立能包容多元就業型態的評估體系。在這個數據至上的時代,與其追求「隱形」於體制外,不如學會在體制內為自己爭取更好的位置。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