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您的最高預算是多少?」這句是陷阱題!揭開房仲斡旋談判的話術與價格攻防戰
「您的最高預算是多少?」這句是陷阱題!揭開房仲斡旋談判的話術與價格攻防戰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一紙薄薄的斡旋合約,背後牽動的可能是數十萬甚至百萬的價差,這是房仲與買方心理博弈的戰場,更是考驗購屋智慧的第一道關卡。「我只是寫個價格,怎麼就變成必須買了?」許多首次購屋者都有過這樣的困惑。看似簡單的斡旋合約,其實是房仲業中最微妙的心理博弈工具。從委託期限到斡旋金額,每個細節都暗藏玄機,一不小心就可能從主動看房變成被動買單。
斡旋金:誠意保證還是定金陷阱?
在房仲市場,斡旋金制度一直是買賣雙方攻防的焦點。表面上,這是買方展現誠意的保證,實質上卻是房仲綁定客戶的有效手段。通常房仲會建議買方支付10萬元左右的斡旋金,這個數字看似不高,卻足以讓大部分消費者產生「沉沒成本」的心理壓力。業內人士透露,斡旋合約中最關鍵的往往是那行小字:「賣方同意買方條件時,斡旋金自動轉為定金」。
這意味著一旦賣方點頭,買方就沒有反悔空間。許多消費者是在簽完名後才驚覺,自己已經從「比價階段」直接進入「成交階段」。
價格藝術:開價與底價的迷霧
「水很深」的另一個關鍵點在於價格操作。買方在斡旋單上寫下的數字,往往成為後續談判的錨定點。
房仲通常會技巧性地詢問:「您的最高預算是多少?」這個問題背後的目的,是將買方的價格底線直接設為起跑點。
實務上,經驗豐富的房仲會同時操作買賣雙方。
對賣方,他們會壓低期待:「現在市場不好,這個價格已經很不錯了」;
對買方,則會創造焦慮:「還有其他組客人在看,不加價可能買不到」。
這種雙向操作的手法,正是斡旋制度最微妙之處。
替代方案:要約書
這種制度不需要支付任何金額,同樣能表達購買意願,且保留更多彈性空間。
但為何多數房仲仍傾向使用斡旋金制度?
業內人士分析,要約書對房仲而言有幾個劣勢:
一是缺乏金錢約束力,買方容易反悔;
二是說服賣方時缺乏籌碼;
三是成交轉換率明顯較低。
因此,除非買方主動要求,房仲很少會主動推薦要約書方式。
自保之道:簽署斡旋前的必檢清單
面對斡旋合約的複雜性,消費者可以透過幾個步驟自保。
首先,堅持在出價前取得該物件的實價登錄資料,避免被虛假行情誤導。
其次,明確設定「但書條款」,如貸款成數不足或驗屋不合格可無條件解約。
永遠不要在第一時間露出價格底牌。斡旋合約的本質是信任與風險的平衡。
與其完全拒絕這個制度,不如深入了解遊戲規則。聰明的消費者不是避開風險,而是學會管理風險。在簽下任何文件前,記住一個原則:沒有不能修改的合約,只有不敢爭取的權利。真正的購屋智慧,始於對每個細節的清醒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