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仲寒冬來襲!中壢老鳥嘆:產業喪鐘已響,活下去比成交重要 | M傳媒
房仲寒冬來襲!中壢老鳥嘆:產業喪鐘已響,活下去比成交重要 | M傳媒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這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整個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了!」一位在中壢房產市場打滾多年的資深房仲「睡貓」,道出業界最深沉的恐懼。當政府公開表明「不動產對經濟貢獻很低」,當市場交易量如自由落體般下墜,這已不是普通的景氣循環,而是一場攸關生死的淘汰賽。對許多房仲來說,現在最重要的不是成交,而是如何「活著看到明天」。
政策轉向、投資客退場,榮景時代正式終結
從宏觀角度看,台灣房仲業正面臨二十年來最嚴峻的結構轉型。過去依靠低利率與資金潮堆砌的榮景正在快速消退,取而代之的是緊縮的政策環境與急凍的市場需求。央行那句「不動產對經濟貢獻很低」的官方定調,等於為整個產業敲響了喪鐘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結構的根本轉變。過去活躍的投資客在《平均地權條例》與房地合一稅的雙重夾殺下大量退場,預售屋轉讓的套利空間被徹底封死。這讓代銷業者首當其衝,因為他們的客戶結構中投資客佔比最高。當市場回歸到以首購族為主力,整個交易節奏與銷售模式都必須徹底改變。
流動性枯竭,才是房仲最深的噩夢
對房仲業者來說,最可怕的不是房價下跌,而是市場「流動性枯竭」。房仲業的本質是促成交易,當買賣雙方陷入僵持,屋主不願降價、買方不願追價,整個市場就會變成「有行無市」的狀態。這時候,再努力的業務員也很難創造業績,因為這已經不是靠勤快就能解決的問題。
從產品線來看,過去被視為高報酬的土地、廠辦、店面等產品,在景氣收縮期反而成為業務員的沉重負擔。這些產品交易周期長、資金沉澱成本高,在市場寒冬中很可能讓業務員撐不到成交那天就彈盡糧絕。這也是為什麼資深業者開始建議聚焦在一般住宅市場,特別是還有剛性需求的首購產品。
生存策略大轉彎:從廣度到深度,從衝業績到控現金
在這場生存戰中,策略調整成為存亡關鍵。與其盲目開發新客戶,不如深耕特定商圈,把有限資源集中在最有機會成交的區域。這種「精耕」模式不僅能降低廣告成本,還能建立在地專業形象,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。畢竟在市場萎縮時,深度往往比廣度更重要。
資金管理更是存活的核心關鍵。許多業務員在景氣好時習慣大手筆投入廣告開發,但在市場冷卻期,這種做法很可能導致現金流斷裂。與其盲目搏機會,不如精算每筆開支的投資回報率,確保能夠撐過這場寒冬。有業者開始轉型提供不動產顧問服務,透過固定顧問費創造穩定現金流,降低對交易佣金的依賴。
M觀點:這場房仲寒冬,與其說是危機,不如說是一次產業的「強制進化」。
過去依賴市場紅利就能生存的時代已經結束,未來能夠存活下來的,將是那些具有多元專業能力、懂得風險控管、並且能適應新遊戲規則的業者。
對消費者而言,這未必是壞事。當市場淘汰掉投機型從業人員,留下來的將是真正具備專業知識與服務熱忱的房仲。他們不再只是交易的促成者,而是能提供市場分析、稅務規劃、資產配置建議的專業顧問。
與其懷念過去的榮景,不如認清這可能是常態性的結構轉變。市場永遠存在機會,只是形式不同。真正的專業,不僅能在多頭市場創造佳績,更能在寒冬中證明自己的價值。這場淘汰賽雖然殘酷,但或許能讓產業回歸專業本質,開啟下一個更健康的房產時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