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預算真的算對了嗎?專家教你用「倒推法」算出最安全買房價|M傳媒
你的預算真的算對了嗎?專家教你用「倒推法」算出最安全買房價|M傳媒
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
「先生,我們現在買房總價大概都抓年薪的22倍。」房仲這句話讓看屋的陳先生瞬間愣住。他年薪80萬,照這算法竟能買到1,760萬的房子,但月薪6.7萬的他,貸款後每月只剩8千元生活費。「這是要我每天喝西北風嗎?」陳先生的困惑,道出無數購屋族心中最深的疑問:專家的買房公式,為何總與現實脫節?
「22倍法則」的真相:銀行角度的安全邊際,不是你的人生
這個神秘的「22倍」公式,其實是從銀行風險控管角度出發的計算方式。背後的邏輯是:透過貸款成數、利率與還款年限的複雜計算,得出一個「理論上你還得起」的總價天花板。然而,這個數字完全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:你還要生活。
當房仲熟練地按著計算機,算出月繳5.9萬的還款金額時,多數人心中立刻響起警鈴:月薪6.7萬,繳完房貸只剩8千元,這還不包含水電、管理費、交通、飲食等基本開銷。這樣的「買得起」,根本是一場財務災難的開始。
從「買得起」到「活得好」:聰明購屋族的務實算法
與其被專家的公式牽著走,不如建立自己的「生活品質優先」計算法。真正的務實做法,是從你「每月能舒服負擔的金額」倒推回去:
1. 製作「月支出明細表」:誠實列出所有固定支出,包括食衣住行、保險、孝親費、娛樂等,別自欺欺人。
2. 設定「房貸舒適線」:專家建議,月收入扣除總支出後,房貸不應吃掉所有餘額,最好控制在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,並預留緊急預備金的儲蓄空間。
3. 從月付金倒推總價:用這個「舒適月付金」回推你能負擔的總價。例如月繳3萬元,與月繳6萬元,能看的物件完全是不同世界。
房仲的角色進化:從計算機按鈕到財務顧問
這個案例也凸顯了房仲專業的轉型契機。當一個房仲只會套用公式,卻無法理解客戶的真實生活需求時,他提供的只是一個冰冷的數字。
真正專業的房仲,應該成為客户的「購屋財務顧問」:
協助客戶釐清真實財務狀況
分析各種貸款方案的優劣
根據生活型態推薦合適的物件區間
與其告訴客戶「你能買到1,760萬」,不如說「根據你的生活品質需求,我建議看1,200萬以下的物件,這是試算表,我們一起討論」。
M觀點:「年薪22倍買房法」最大的問題,是它把「人類」簡化成「還款機器」。
我們必須認清:買房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,而不是成為房子的奴隸。
與其追求數字的極限,不如找到財務與生活的甜蜜點。一個好的購屋決策,應該讓你每晚睡得安穩,而不是為下個月的房貸失眠。
下次聽到任何買房公式,請記得問自己三個問題:
1. 這個數字考慮到我的真實生活了嗎?
2. 我為意外狀況留了緩衝空間嗎?
3. 這樣的生活品質,是我想要的嗎?
真正的購屋智慧,不是你能買到多貴的房子,而是找到最能讓你幸福的那一間。房子是承載生活的容器,不該成為壓垮生活的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