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月存19萬才能買房!這對夫妻的選擇讓網友吵翻:是勇敢還是天真?」
「月存19萬才能買房!這對夫妻的選擇讓網友吵翻:是勇敢還是天真?」
最近一對夫妻在購屋社團發文求助,表示看中一間總價1500萬的預售屋,建商用料和格局完全符合理想,但價格遠超原本預算。目前他們只存到一半頭期款(約225萬,以15%計算),距離明年底交屋剩一年,必須在短期內再湊出另外一半。這讓夫妻倆陷入天人交戰——該全力拚湊資金,還是理性放棄?
一年內湊齊頭期款是否可行?
若以15%頭期款計算,剩餘金額約225萬,平均每月需存下18.75萬,對多數家庭而言難度極高。
專家建議先釐清以下關鍵:
籌資管道:是否可動用親友借款、股票獲利了結,或申請信用貸款(需評估還款能力)?
未來還款能力:即便湊齊頭期款,後續房貸(每月約4.5萬,以30年、利率2%估算)是否會壓垮生活品質?
風險備案:若交屋前資金未到位,建商可能沒收已付款項(通常15%),需評估承受損失的能力。
該堅持或放手?
支持咬牙拚的理由:
難得遇到完全符合需求的房子,錯過可能後悔。
預售屋付款較彈性,若工程期延後,可爭取更多時間籌錢。
通膨長期趨勢下,房價可能續漲,現在買反而是「低點」。
建議放棄的考量:
硬買可能導致生活緊繃,甚至影響婚姻關係。
若頭期款來自高利貸或短期借款,反而埋下財務危機。
同建商可能有其他較小坪數或成屋案,價格更親民。
過來人經驗談
成功派:「當初我也差200萬,靠兼職+家人幫忙撐過,現在房價漲了根本不後悔!」
保守派:「買房是長期負擔,硬買若遇到失業或生病,會非常痛苦。」
專家建議:3步驟評估
試算壓力值:將未來房貸、生活開銷、籌資還款等列入試算表,確認是否超過收入50%。
與建商協商:詢問能否延後簽約、降低簽約金比例,或轉買較小戶型。
設定停損點:例如「若半年內籌不到100萬就果斷放棄」,避免情緒化決策。
這對夫妻的掙扎反映許多購屋族的心聲。#阿明勸退:「房子是買來提升生活,不是買來犧牲一切的。」若評估後風險過高,暫時放棄並繼續累積資產,或許下次會遇到更適合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