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政部推四大中長程計畫開啟「國產復活潮」 6年創收逾270億、啟動國土再利用
財政部推四大中長程計畫開啟「國產復活潮」 6年創收逾270億、啟動國土再利用
【M傳媒財經中心/專題報導】
2026年起,財政部將啟動一波橫跨6年的國土整頓與公共建設升級行動,規模之大前所未見。這項涵蓋清理被占用國有地、強化電子發票雲端平台、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,以及汰購小型X光檢查儀的「四大中長程計畫」,不僅攸關公共資源活化,更被視為新一波「國產復活潮」的開端。
國有地整頓啟動 6年可望創收逾276億
在這四項計畫中,最受矚目的莫過於「清理被占用國有非公用不動產第3期計畫」。
這項工程預計自2026年至2031年執行,經費高達11億2100萬元,將針對全台 23萬筆被占用土地與469棟(戶)房屋進行全面清查與復原。財政部估算,這些國有土地若能重新收回利用,將可透過出租、標租、委託經營與再開發等方式創造276.6億元權利金、租金及補償收益。除了金額可觀,這項計畫也將與國家住宅政策結合,部分土地預計撥供為社會住宅與公共設施用地,使被閒置或占用多年的資產重新發揮效益。
房產專家指出,國有地盤整若能順利推動,不僅能減少違占亂象,也有助釋出具開發潛力的土地,活化地方經濟。「這對房市供給端將是溫和但長期的利多,特別是在土地稀缺的都市區域。」
政府招商、雲端與邊境同步升級
除了國有地整頓,財政部促參司將推動「協助各機關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計畫」。該計畫自2026年起為期四年,總經費5億2590萬元,目標是將招商成功率提升至56%,透過獎勵與管理制度精進,吸引更多民間資金參與基礎建設。
另一方面,電子發票平台也迎來升級。財政資訊中心規畫投入約10億元,推動「電子發票整合平台永續維運及韌性強化計畫」。未來平台將導入「零信任架構」身分驗證機制,並開放API介接,讓民間業者能開發更多加值應用,強化電子發票在AI與大數據時代的應用潛力。
而在海關防檢領域,關務署將執行「小型X光檢查儀汰購第2期計畫」,於三年內汰換 61部檢查儀,部署於基隆、台北及高雄關口,總經費3億2660萬元。此舉將提升旅客行李、國際快遞與郵包安檢效率,降低走私與風險品流入機率。
政府盤點國產資產 長期收益超越短期成本
整體而言,這四大計畫的推動,象徵政府正從「省錢思維」轉向「資產經營思維」。一位熟悉財政政策的學者分析指出,長期以來國有地管理鬆散、低效益使用的問題嚴重,這次若能藉由制度化清查與活化策略,不僅能創造財政收益,更能重新分配公共資源,帶動民間投資與城市再生。他強調:「政府若能從管理走向經營,讓每一筆國產成為地方發展的推力,而不是閒置成本,這將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轉折點。」
M觀點:
國有地清理是國家資產再造運動。當政府願意面對長期積弊、重新盤點國土使用效率,代表公共財產正從「被占用」走向「被活化」。未來幾年,這些看似冷門的政策,將決定城市空間的再分配與地方發展格局。真正的關鍵,不是能收回多少地,而是能創造多少新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