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貸款
房仲
社宅
修繕
Line
不買房的懲罰!台灣租屋族晚年殘酷真相 德國能做到我們為何不行?
日盈社宅

不買房的懲罰!台灣租屋族晚年殘酷真相 德國能做到我們為何不行?

2025/10/05 |  12 | 加入最愛

不買房的懲罰!台灣租屋族晚年殘酷真相 德國能做到我們為何不行?
「人生為什麼一定要買房?」這個問題在連假期間縈繞心頭,甚至讓人夜不能寐。當台灣社會將「有土斯有財」奉為圭臬,越來愈多人開始反思:是否有一條不一樣的居住道路?

【M傳媒台中報導】在德國,終身租房是常態;在瑞士,六成人口不買房;但在台灣,選擇不買房卻可能意味著老後不安。這種強烈對比背後,不只是個人選擇的差異,更是制度保障的天壤之別。當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開始質疑買房的必要性,我們準備好提供一條可行的租房道路了嗎?

台灣買房執念

台灣的房屋自有率長期高達八成以上,買房被視為人生必經之路,背負著成家、立業與安老的期待。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,其實反映了更深層的社會安全網漏洞。

「在台灣,不買房等於賭上晚年安居的權利。」一位45歲的租屋族無奈地說。他曾經堅持「租房主義」,直到發現年過四十後,房東開始不願意續約,擔心老年人健康出問題成為「麻煩房客」。

社會學者的研究顯示,台灣對買房的執著,深層原因在於社會安全感的缺乏。當退休金制度不夠完善、長期照護體系尚未健全,不動產就成為民眾心中最後的保障。這種「以房養老」的思維,反映出對未來的不安與對社會安全網的不信任。

歐洲經驗啟示

在歐洲許多國家,租屋市場的穩定來自於嚴格的租金管制與充分的租賃保障。德國租賃契約多為無限期,房東不得隨意終止租約;租金漲幅在三年內不得超過20%,違者將面臨重罰。

「我在柏林租了25年的房子,從不擔心被趕出去。」現年68歲的德國退休教師舒密特表示,「我的租金漲幅始終低於通膨率,退休金足夠支付生活開銷。」

荷蘭則有完善的社會住宅制度,近四成人口透過此系統獲得安居。這些國家透過制度設計,讓租房成為一種可行且安心的生活方式,居民不必擔心老年流離失所。

台灣租屋市場現實

對比歐洲的完善制度,台灣的租屋環境卻充滿挑戰。根據調查,台灣租賃契約平均僅1.5年,穩定性嚴重不足;加上房東普遍反對租客報稅、申請補助,以及隨時可能被賣屋或收回自用的風險,讓「租房終老」在台灣顯得危機四伏。

「我62歲那年,房東說兒子要結婚需要房子,我被迫在三個月內找新住處。」現年65歲的李女士分享她的經歷,「看了十幾間房子,房東一看我年紀就搖頭,最後只好搬到偏遠地區。」

這種年齡歧視在台灣租屋市場極為普遍,許多房東明白表示「不收老年房客」,擔心健康問題或「死在屋裡不吉利」。這種現象讓選擇租房的台灣人,晚年面臨嚴峻的居住挑戰。

財務規劃兩難

從財務角度分析,買房與租房的抉擇也牽涉到複雜的計算。買房雖有房貸壓力,但長期而言具有資產累積效果;租房雖有流動性優勢,但在台灣通膨與租金上漲的環境下,老年面臨的租金負擔可能成為沉重壓力。

理財專家指出,若選擇租房路線,必須有更嚴謹的財務規劃,透過投資與儲蓄補足不動產的資產累積功能。「問題是,多數人的投資紀律不足以彌補不買房的資產缺口。」一位金融顧問直言。

以台灣現況而言,租金年增率約2-3%,而薪資成長卻停滯不前。這意味著退休後的租金負擔可能吃掉大部分退休金,造成晚年生活品質嚴重下滑。

制度變革迫切性

要讓租房成為可行的終身選項,台灣需要從制度面進行根本變革。參考國際經驗,至少需要建立三個支柱:租賃契約長期化、租金管制合理化、老年租屋保障具體化。

目前內政部雖已推動「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」,但實際效果有限。專家建議,應參考德國經驗,制定更嚴格的租賃保障,同時建立社會住宅與銀髮租屋專案,讓不同年齡層的租屋族都能安心居住。

「與此同時,我們也需要改變『租房是失敗者』的社會觀念。」社會學教授陳志明強調,「居住正義的真諦,是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居住方式,而不是被迫走上買房一途。」

走在台北街頭,隨處可見房屋仲介的招牌,上面寫著誘人的購屋廣告。對照著租屋網站上「限40歲以下」、「不報稅」的但書,形成了強烈對比。一位70歲的租屋長者感嘆:「年輕時以為選擇自由,老了才發現是懲罰。」

M觀點:

買房與租房的抉擇,本質上是對人生價值觀的體現。在台灣現行制度下,純粹依靠租房終老確實存在風險,但盲目買房也可能導致生活品質嚴重壓縮。真正的關鍵在於推動租屋市場的健全化,讓居住選擇真正成為一種自由,而不是被迫的決定。與其問「人生為什麼一定要買房」,不如思考「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居住方式中安心變老」。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