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好意思,我們現在沒有水位,沒有名額。」正在公股銀行頻繁上演
新青安貸款驚爆「空頭支票」!公股銀行藏額度 首購族卻看得到吃不到
「不好意思,我們現在沒有水位,沒有名額。」正在公股銀行頻繁上演。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不好意思,我們現在沒有水位,沒有名額。」這句讓無數首購族心碎的回答,正在全台公股銀行頻繁上演。儘管行政院已在2025年9月宣布將新青安貸款排除在《銀行法》72-2條限制外,理論上釋放了超過1,200億元的資金額度,為何許多民眾仍吃閉門羹?這場「看得見卻借不到」的房貸困境,背後隱藏的是更複雜的金融監理難題。
水位開了的真相
2025年9月行政院確實宣布重要政策:新青安貸款不再計入《銀行法》第72條之2的不動產放款上限。這項被業界稱為「打開水龍頭」的措施,目的在解決公股銀行額度不足的問題。政策公布初期,銀行業預估將釋放約1,200億元已核准但尚未撥款的額度,從9月到次年7月底新青安退場前,可望增加500億至700億元貸放量能。
為何民眾仍借不到錢?
問題的關鍵在於,央行的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」管制仍未鬆綁。這項較少被公眾討論的監理指標,才是當前捆綁銀行手腳的主要因素。台北富邦銀行總經理郭倍廷直言,相較《銀行法》,央行對於不動產集中度的規範才是目前銀行不動產放款的主要限制。
特別是土銀等高房貸占比的銀行,即使新青安排除在《銀行法》限制外,仍受央行嚴格管控。土銀明確表示:「若央行的不動產集中度管制、金管會對土銀規範未放寬,對土銀來說不會增加新的房貸承作量。」這解釋了為何民眾到某些公股銀行詢問,會得到「沒有名額」的回應。
公股銀行正面臨雙重壓力:
一方面要配合政策協助首購族,另一方面必須維持金融穩定。銀行局長童政彰強調,即便不受《銀行法》72-2條限制,新青安仍須符合授信「5P原則」,確保資金流向真正有還款能力的自住族群。
實務上,銀行的審核標準也日趨嚴格。新青安貸款雖有政策支持,但銀行在核貸時仍會進行嚴格鑑價,並非完全依照成交價核貸。部分銀行對於區域房價漲幅過快的物件,鑑價可能相對保守,導致實際核貸成數不如預期。
撥款排隊潮仍未完全解決
儘管政策鬆綁,但根據114年9月資料,部分公股銀行如兆豐、彰銀、一銀、華南,新青安案件可能仍需排隊1到2個月等待撥款。相較於6月時要排2到5個月,情況已有所改善,但尚未完全解決。台銀、台企、農會、土銀(視各分行)、合庫則已恢復正常收件。
新青安倒數計時
新青安貸款將於2026年7月31日退場,隨著截止日接近,申請需求可能持續增加,對銀行額度造成壓力。根據財政部統計,截至2025年8月22日,公股銀行核准未撥款的案件已達1.3萬件、金額逾1200億元,顯示需求仍然強勁。
M觀點:
這場「有水無庫」的困境,凸顯了台灣房市政策的內在矛盾。政府一方面想透過新青安協助首購族,另一方面又擔心房市過熱與金融風險,導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。對首購族的建議是:與其堅持特定銀行,不如多方嘗試不同公股銀行,並備妥完整財力證明,提高核貸機會。同時也應認清,新青安只是購屋的輔助工具,而非解決高房價的萬靈丹。在政策退場倒數計時之際,與其盲目追逐優惠利率,不如理性評估自身還款能力,才是真正的安居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