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仲變天!不動產業薪資暴跌冠軍 資深業務嘆:三個月零成交生存戰
房仲變天!不動產業薪資暴跌冠軍 資深業務嘆:三個月零成交生存戰
當房市交易量持續萎縮,最先感受到寒意的正是第一線從業人員。主計總處最新數據顯示,不動產業已成為今年前七月「薪情最差」的行業,這不僅是數字的下滑,更是數萬名房仲業務真實的生存掙扎。
【M傳媒 房產中心】「我已經三個月沒有成交了,只能靠底薪2萬8硬撐。」台北市一位資深房仲業務道出當前的殘酷現實。主計總處數據顯示,不動產業總薪資年減3.58%,跌幅高居所有產業之冠。這波薪資寒冬背後,是政策重拳下整個產業的生存保衛戰。
數字殘酷現實
根據主計總處統計,不動產業在今年前七月的三項關鍵薪資指標全數衰退。平均月薪44,367元,較去年同期減少0.91%;月薪中位數36,500元,年減2.56%;最慘的是總薪資,平均每人僅414,568元,年減幅度達3.58%。「這些數字還低估了實際狀況。」一位不願具名的房仲店東坦言,「很多業務員因為完全沒業績,早就自動離職了,留下來的都是還有基本底薪的,這才拉高了平均數字。」
這樣的表現與整體就業市場形成強烈對比。同期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47,651元,年增2.98%,創下近三年同期最大增幅。不動產業的衰退,顯然是產業特定問題。
行業弱勢處境
將不動產業與其他行業比較,更能看出問題的嚴重性。雖然教育業、住宿及餐飲業、其他服務業的薪資水平仍居末段班,但至少維持成長趨勢。「我們連外送員都不如了。」新北市一位房仲業務苦笑著說,「現在跑外送一個月還有4、5萬,我做這行十幾年,現在月收入只剩3萬出頭。」
反觀不動產業與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成為少數薪資負成長的產業,這顯示問題並非來自整體經濟環境,而是產業本身的結構性因素。特別是房仲業高度依賴交易佣金的特性,讓從業人員在市場反轉時首當其衝。
交易連鎖衝擊
不動產業薪資衰退的根源,直接來自房市交易量的持續低迷。從2022年開始的升息循環,到2023年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法上路,再到2024年的信用管制措施,一連串政策調控讓房市交易逐步冷卻。「現在不是價格問題,是根本沒人要看房。」台中一位房仲經理無奈表示,「我們店裡十個業務,上個月只有兩個人有帶看紀錄。」
業內數據顯示,全台房仲業的帶看量較去年同期減少超過四成,成交轉化率更是大幅下滑。這種「有行無市」的狀況,讓依靠業績獎金的業務人員收入銳減。
從業生存保衛戰
對於不動產業的基層從業人員而言,這場薪資寒冬格外難熬。許多房仲業務員面臨「業績掛零」的壓力,開發專員苦於找不到願意委售的屋主。「我現在白天跑業務,晚上開 Uber 貼補家用。」一位在雙北地區從事房仲八年的業務主任透露,「身邊同事幾乎都在發展副業,不然根本活不下去。」
業內人士估計,今年以來全台房仲從業人員至少減少兩成,許多資深業務選擇暫時休息,等待市場回溫。這種人才流失現象,可能影響未來市場復甦的服務品質。
產業轉型關頭
這場薪資危機也凸顯了不動產業轉型的迫切性。過去依賴高成交量與高獎金的營運模式,在市場反轉時顯得格外脆弱。「我們正在推動『顧問式服務』,收取固定諮詢費,而不是單純依靠成交佣金。」一位嘗試轉型的房仲業者表示,「雖然客戶接受度還不高,但這是必須走的方向。」專家建議,產業應該思考如何建立更穩定的收入結構,並提升專業服務價值。包括物業管理、資產規劃等延伸服務,都可能成為新的收入來源。
走進各大房仲門市,昔日忙碌的業務大廳如今顯得冷清。牆上的業績排行榜,冠軍數字只有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。一位店長苦笑著說:「現在不是拚業績,是拚誰撐得久。」
M觀點:不動產業薪資的全面下滑,是房市調整期的最真實寫照。
這波衰退不僅反映市場交易量的萎縮,更暴露了產業對景氣循環的脆弱抵抗力。與其被動等待市場回溫,從業人員更應該思考如何提升專業價值,從「交易導向」轉向「服務導向」。對政策制定者而言,如何在打炒房與維持產業健康發展之間取得平衡,將是重要課題。在這個轉型陣痛期,能夠堅持下來的專業工作者,將在市場回溫時成為最珍貴的資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