薪水追不上房價!六都購屋比大解密,你能負擔哪一座城市?
薪水追不上房價!六都購屋比大解密,你能負擔哪一座城市?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台灣平均月薪突破6萬元」的頭條新聞背後,藏著六都民眾望屋興嘆的現實。根據主計總處調查,2024年台灣總薪資平均數首度突破6萬元大關,達60,984元,但這份喜悅卻難以轉化為購屋動力。當雙北蛋白區新案單價動輒6字頭起跳,台中、桃園主流產品總價動輒千萬元之際,多數受薪階級發現自己與「住有所居」的夢想越來越遠。
六都收入與房價大比拼
若以主計總處公布的2024年總薪資平均數60,984元計算,雙薪家庭年收入約146萬元。若以貸款8成、30年期、利率2%計算,合理房貸負擔的房屋總價約在1,200萬至1,400萬元之間。然而,這樣的預算在六都購屋卻面臨嚴重落差。
根據實價登錄資料,2024年全台七大都會區新建案平均價格約為每坪52.28萬元。若以30坪住宅計算,總價就達1,568萬元,已超過多數雙薪家庭的負擔能力。這也是為什麼市場主流產品坪數不斷下修,建商紛紛推出23至55坪的產品因應市場。
台北市家戶購屋比僅2.8%,在六都中敬陪末座。
作為全台房價最高的區域,台北市精華區房價動輒每坪百萬元起跳,根據2025年第1季內政部數據,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高達15.57倍,意味著一個家庭必須不吃不喝超過15年才有機會買房。以雙北家庭年收入146萬元計算,能負擔的房屋總價約1,300萬元,在台北市僅能購買15-20坪的老舊公寓。
新北市緊追在後,房價所得比達13.17倍。
雖然新北市整體房價低於台北市,但隨著人口持續移入,尤其是捷運沿線區域,房價水準已逐漸向台北市靠攏,購屋壓力同樣不容小覷。
台南市房價所得比為9.12倍,雖然在六都中相對較低,但近年漲勢驚人。
根據實價登錄統計,2025年1月至2月10日,台南預售屋平均單價來到每坪36.96萬元,較去年第4季上漲3.15%,創下歷史新高。南科周邊的善化、新市等地受惠於科技題材,房價逐步邁向「4字頭」行情,部分精華區建案甚至已突破「5字頭」。
桃園市表現亮眼,家戶購屋比以5.2%居六都之冠。
這主要得益於桃園房價相較雙北親民,房價所得比為8.64倍,且有機場捷運加持,加上近年來產業園區帶動人口紅利,促使在地換屋、首購需求不斷。同樣預算在桃園可選擇的物件相對更多,成為雙北外溢買盤的首選。
台中市與高雄市分別以4.9%與3.9%的家戶購屋比緊追在後。
台中房價所得比為11.09倍,中科附近西屯、龍井與沙鹿區和烏日高鐵特區都是推案熱點;高雄房價所得比為8.61倍,以楠梓產園區、美術館農16特區為焦點,顯示產業園區與交通建設仍是帶動房市的關鍵因素。
小宅當道的市場現實
面對高房價,消費者只能越買越小。建商指出,2024年交易以總價市場為考量,雖然景氣加速回升,但消費保守剛性需求為大宗,低總價、小坪數為主流,所以23坪至55坪為主力產品,超過55坪的產品不會好賣。
這波「越小越熱」的現象在雙北尤其明顯。房仲業者觀察到,總價在一千萬以內的小宅相當搶手。購屋者可負擔的坪數與預算呈現高度城鄉差距,同樣1,200萬元預算,在台北可能僅能買到15坪套房,在桃園卻能買到30坪標準住宅,在台中與高雄甚至有機會買到40坪以上的三房產品。
收入成長追不上房價漲幅
儘管2024年台灣實質總薪資創歷年最高,增幅2.16%是近六年以來最高,但對比房價漲幅仍相形見絀。根據統計,全台七大都會區新建案價格五年漲幅近50%,遠超過薪資成長速度。
各縣市收入落差也影響購屋能力。根據勞動部統計,新竹市以月薪73,159元穩居全台榜首,新竹縣57,749元居次,台北市53,582元排名第三。而全台最低薪資的彰化縣,當地勞工平均月薪僅35,177元,購屋壓力仍存在。
軌道經濟與科學園區帶動熱區
觀察2024年房市熱區,六都以及新竹縣市仍以軌道經濟、科學園區題材掛帥。北市中山區、北士科及新北三重的二重重劃區、新莊與泰山的塭仔圳重劃區,土城與三峽鶯歌等南北環狀捷運周邊都是重點區域。
桃園青埔、龍潭科學園區的桃園捷運沿線,以及台中中科附近西屯、龍井與沙鹿區和烏日高鐵特區、北屯13、14期重劃區;高雄市楠梓產園區、美術館農16特區,台南則以安平區與緊鄰南科的善化區、高鐵站所在歸仁區,均有潛力,顯示產業與交通仍是帶動區域房市的雙引擎。
M觀點
當「平均月薪6萬」的統計數據,對上「台北房價所得比15.57倍」的市場現實,台灣的居住正義依然充滿挑戰。與其爭論數字真偽,不如正視都會區房價與收入嚴重脫鉤的結構性問題。與此同時,市場也出現微妙變化:桃園成為六都購屋比冠軍,蛋白區交易熱度超越蛋黃區,顯示民眾正在用腳投票,尋找可負擔的居住方案。與其等待房價下跌,不如務實評估自身財務與需求,在能力範圍內做出最適選擇。畢竟,買得起的房子,才是好房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