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貸款
房仲
社宅
修繕
Line
高資產族購屋猶豫文狂洗版!專家揭「房市焦慮症」背後真相
日盈社宅

高資產族購屋猶豫文狂洗版!專家揭「房市焦慮症」背後真相

2025/10/11 |  10 | 加入最愛

高資產族購屋猶豫文狂洗版!專家揭「房市焦慮症」背後真相

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
「年收300萬卻買不下手」、「手握千萬現金該進場嗎?」近期買房知識家被一股「高資產購屋猶豫潮」瘋狂洗版,這些看似謙虛請益的貼文,背後卻暗藏驚人規律。心理專家與房市觀察家聯手解密,揭開這波現象背後是台灣社會對高房價的集體心理防衛機制,更可能是特定族群的「焦慮轉移」策略。

 

完美模板下的心理密碼

這類貼文存在驚人相似的「完美模板」:開頭必定強調高收入或高資產,中段展現對市場的深度了解,結尾卻陷入「該不該買」的無限循環。這就像在說『我買得起,但我不屑買』,實則是透過虛擬的財務自由身分,補償現實中無法決策的焦慮。

令人玩味的是,這些貼文經常缺乏關鍵具體數字。一位不願具名的房仲業者透露:「真正的高資產客戶行事低調,不會在網路暴露財務細節。這些貼文多半是對市場有基本認識的中產階級,在幻想與現實間尋求平衡點。」

 

房市焦慮集體投射

「這不是炫耀,是求救訊號!」社會心理學教授陳品皓直言,與其批評這些貼文真偽,更該正視背後的社會現象。根據內政部最新數據,全國房價所得比已攀升至9.86倍,創下歷史新高。這種集體性的居住焦慮,正透過各種形式尋找出口。

 

房產專家剖析,近期確實出現部分高資產族對市場走向感到困惑,但更多貼文反映的是「中產階級的集體仿效」透過模仿高資產族的思考模式,暫時逃避自身購屋困境的現實壓力。這種心理防衛機制若長期持續,可能產生嚴重後果。「當越來越多人沉浸在『財務自由的虛擬身分』中,將導致對真實市場的判斷失準,甚至錯失適合自己的購屋時機。」

 

值得關注的是,這類貼文正在形成特殊的「同溫層效應」

這類討論串的互動模式出現固定化趨勢:開樓者塑造高資產人設→引發羨慕與質疑聲浪→衍生出對房市的悲觀論調→最終無具體結論卻獲得大量關注。

 

破解焦慮解方

與其糾結『要不要買』,不如建立個人的購屋決策清單。建議可從五個面向評估:財務健康度、居住需求急迫性、市場供給狀況、利率走勢判斷、長期生活規劃。「真正的財務自由,是擁有選擇的能力,而非逃避選擇的藉口。」許多在網路發猶豫文的網友,現實中連基本的財務報表都未曾製作,這種「紙上談兵」的討論,反而加深了決策焦慮。

 

M觀點】這波高資產猶豫文現象,實為房市焦慮集體心理鏡像。

與其沉溺於虛擬身分的建構,不如踏實面對個人財務現實。專家建議,可透過「三階段脫困法」:先釐清自身財務狀況,再設定務實的購屋時間表,最後尋找專業客觀的第三方建議。記住,在房市決策中,最危險的不是買貴或買錯,而是讓焦慮主宰了你的選擇權。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