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築成本神話破滅!前投資客揭房價暴漲真相:資金狂潮下的集體焦慮
建築成本神話破滅!前投資客揭房價暴漲真相:資金狂潮下的集體焦慮
【M傳媒房產中心/獨家報導】
「別再被建築成本騙了!房價暴漲的真相是百億熱錢在作怪。」一位化名「睡貓」中壢房仲,以其橫跨營造、金融與房產投資的獨特經歷,無情揭開建商不願說的真相。他直言,建築成本只是房價上漲的「遮羞布」,真正推動房價的力量來自央行釋出的天量資金、政策誘導的投機狂潮,與民眾對財富縮水的集體恐懼。
成本迷思大破解:從營造現場到成交現場的真相
「我親手拌過水泥、綁過鋼筋,現在每天幫客戶談價格,最清楚成本與售價間的荒謬差距。」睡貓拿出驚人數據:2020年至2023年間,預拌混凝土漲幅約25%,鋼筋上漲30%,但同期雙北預售屋均價卻暴漲65%。這種漲幅背離,徹底戳破「成本推動房價」的謊言。
驚人的是建商實際成本結構:
土地成本:佔總成本45-55%,但可透過容積獎勵稀釋
建築成本:僅佔25-35%,且可透過大量採購壓低
管銷利潤:經常佔到20-30%,遠高於其他產業
「當建商哭窮說成本漲所以房價必須漲時,他們不會告訴你,土地是五年前低點取得的,容積率還靠危老條例增加了40%。」睡貓直言,這種選擇性訴苦,已成為業界標準話術。
資金狂潮實錄:央行釋出的兆元洪水
「真正的關鍵在這裡!」睡貓調出央行數據:2020年至2023年,M2廣義貨幣供給額從50兆元暴增至58兆元,釋出8兆元資金洪流。這些無處可去的熱錢,像海嘯般湧入房市。
他舉例說明:2021年某重劃區土地標售,建商以每坪120萬元天價得標,周邊地主立即跟漲。「這不是成本問題,是資金過剩下的非理性追價。建商敢高價搶地,是因為確信未來有人會用更高價接盤。」
政策誘導的投機遊戲:從囤房稅到青年貸款
囤房稅2.0:雖名為打房,但轉嫁效應讓租金、房價齊漲
新青安貸款:額度提高、期限延長,反而成為推升房價助力
危老都更:容積獎勵創造出「憑空而生」的獲利空間
「最諷刺的是,政府一邊打房一邊救市,政策互相矛盾。」睡貓觀察,這種搖擺態度讓投資客有恃無恐,認定「房市不能倒」是基本國策。
群體心理戰:恐懼比需求更會推升房價
「我帶看過上千組客戶,見證人性如何被房市綁架。」睡貓分析三種推升房價的恐懼心理:
FOMO恐懼(Fear Of Missing Out):
「再不買就永遠買不起!」這種焦慮讓首購族在2021-2022年瘋狂追價,深怕錯過末班車。
通膨恐懼:
「錢放銀行只會變薄!」定存族把畢生積蓄投入房市,不求增值只求保值。
階級恐懼:
「沒房就輸在起跑點!」父母搶幫子女置產,深怕下一代淪為租房階級。
「這些恐懼形成的集體焦慮,比真實需求更會推高房價。」睡貓感嘆,他曾目睹客戶因搶房失敗而痛哭,彷彿人生從此絕望。
前投資客的良心告白:我如何操作市場
身為曾經的「萬惡投資客」,睡貓無情自剖操作手法:
資訊不對稱:利用實價登錄時間差,低價掃貨後高價轉手
預售屋合約權利轉讓:用少少訂金卡位,成屋前獲利了結
製造熱銷假象:與同業聯手創造排隊人潮,誘使自住客追價
「最賺的一筆,用200萬訂金操作預售屋,半年獲利800萬,這才是房價暴漲的真相。」睡貓坦言,這些操作手法至今仍在市場盛行。
市場的真相:誰在為高房價買單?
睡貓點出殘酷現實:最終接盤的永遠是最後一隻老鼠,辛苦存錢的首購族與換屋族。他們用30年青春換來一間房子,背負的不仅是房貸,更是整個投機鏈的層層利潤。
「當你聽到『建築成本漲所以房價必須漲』時,請記住:成本是建商的問題,價格才是你的問題。」睡貓建議購屋族,與其被話術牽著走,不如冷靜思考:
這價格對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?
我的還款能力能承受多少風險?
除了這裡,還有其他選擇嗎?
M觀點
睡貓的犀利分析,像手術刀般剖開房市華麗外衣下的真相。與其糾結建築成本,不如認清房價本質是資金、政策與人性的綜合體。對購屋族而言,最重要的不是預測市場高低,而是認清自身需求與能力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獨立思考比盲目跟隨更重要。畢竟,買房是為了更好的生活,而不是讓生活被房貸綁架。記住:市場永遠有機會,但人生只有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