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栗高鐵特區十年沉睡!產業進駐關鍵在「地上權解方」
苗栗高鐵特區十年沉睡!產業進駐關鍵在「地上權解方」
【M傳媒 房產中心】
距離通車即將屆滿十年,苗栗高鐵特定區仍像個沉睡的巨人。佔地400公頃的都市計畫區,如今正面臨關鍵轉型時刻。縣府啟動第二次通盤檢討,專家學者直指兩大癥結——產業專區42次流標、佔地38%的農業區轉型困難。這個被寄予厚望的「中繼站」,如何蛻變成為真正的「目的地」?
十年發展困境
苗栗高鐵特定區的都市計畫自2007年實施,高鐵站於2015年12月通車,然而發展速度遠不如預期。特定區內兩塊縣有產專區土地,面積合計約2.2萬坪,底價近50億元,歷經42次招標卻全部流標,成為區域發展的最大障礙。這個數字背後,反映的是企業對一次性買斷高額土地成本的卻步。
專家轉型建議
面對發展困境,專家學者提出突破性建議:產專區應改採「設定地上權」方式招商,吸引外商研發總部與物流產業進駐;農業區則可配合國家大矽谷計劃與後龍科技產業園區的擴充需求,進行檢討轉型。這種思維的轉變,從「賣斷土地」到「長期合作」,正是活化特定區的關鍵鑰匙。
產業連動效應
專業意見指出,一旦廠商進駐,自然會產生員工宿舍與居住需求,這種「以產帶住」的模式,有機會打破特定區目前的人口停滯現狀。特別是在苗栗縣府積極推動氫能等新興產業的背景下,高鐵特定區具備成為產業聚落的潛力。
區域定位思考
苗栗高鐵特定區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地理位置——正好承接台中、新竹兩大科學園區的外溢需求。縣府計畫透過建構優質教育與生活環境,結合高鐵一日生活圈的便利性,將特定區從單純的交通中繼站,轉型為具備完整機能的目的地。
財務計畫挑戰
儘管專家建議方向明確,但產專區改採地上權設定的財務計畫仍需詳細評估。如何設計具吸引力的合作方案,同時確保縣庫收益,將是通盤檢討的重要課題。過往的失敗經驗顯示,單純的土地銷售模式在這個區域已經證明不可行。
M觀點:
苗栗高鐵特定區的十年困境,其實是台灣許多新開發區的縮影。與其堅持傳統的土地銷售思維,不如重新定義區域價值。地上權設定確實是個可行方向,但成敗關鍵在於配套措施的完整性,從產業引進、住宅規劃到生活機能建構,需要全盤性的策略思考。特定區的活化不應只看短期招商成果,而應該著眼於長期產業生態系的建立。在台灣西部科技廊道日益成形的趨勢下,苗栗高鐵特定區若能找到自己的利基定位,仍有機會從沉睡中甦醒,成為真正的區域亮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