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住民買店面夢碎?專家教你突破外國人房貸三大門檻
新住民買店面夢碎?專家教你突破外國人房貸三大門檻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一名在台印尼籍人士近日在網路社團發文詢問:「我已有台灣身份證,想買一間800到900萬的店面做生意,現金大約存了550萬,但聽說外國人在台買房銀行貸款會要求保人,是真的嗎?」這個問題引發不少關注,也折射出台灣房市與外國人購屋貸款規範的複雜性。
房產專家指出,台灣法律允許持有身份證的外國人購屋,但銀行在審核貸款時通常會更謹慎。尤其是商業不動產,如店面或辦公室,銀行除了看貸款人的信用狀況、收入能力,還會評估經營風險。一般情況下,若購屋人是外國人或新住民,銀行確實可能要求「保證人」或額外擔保,以降低風險。這並非針對個別國籍,而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普遍做法。
專家分析,若購屋者手上現金充足,貸款需求比例不高,部分銀行有可能提供較簡單的貸款方案。例如這位印尼籍網友現金550萬,要購買總價約800到900萬的店面,頭期款比例超過六成,剩餘貸款金額僅約250至350萬,銀行風險相對降低,在這種情況下,有些銀行可能會接受較寬鬆的保人要求。至於保人是否必須是台灣人,實務上多數銀行要求保人具有台灣居留權及穩定收入來源,因此通常會建議找台灣籍親友作保。若找不到,部分銀行可能會接受同鄉或有固定收入的在台長期居留外籍人士,但條件較嚴格,需視銀行規定而定。
房產達人提醒,對於想以店面做生意的外國購屋者,除了貸款問題,更要注意投資風險與營運規劃。店面雖然有固定用途,但商圈選址、租金行情、日後轉手難易度都是關鍵因素。若能搭配自有資金比例高,銀行貸款比例低,不僅降低財務壓力,也更容易通過審核。
此外,專家建議,外國人購屋前應多做銀行比較,詢問不同銀行對外國人貸款的規範與利率差異,並確認是否可用存款、房產或其他資產作抵押。若真的找不到適合的保人,也可先以自有資金全額購屋,再依營運與收入狀況評估後續是否需要追加貸款,這樣既安全又可靈活規劃。
總體來看,印尼籍在台人士想用550萬現金購買約800到900萬的店面,並非完全不可行,但貸款確實會面臨額外審核。銀行可能要求保人或擔保,但比例高、現金充足者仍有機會談到可接受的貸款方案。專家建議,外國購屋族要理性評估自有資金、貸款需求、商圈潛力與經營風險,不要僅被社群消息或傳聞影響,透過細心規劃,購屋與創業夢想依然可行。
這起案例也提醒社會大眾,台灣房市正逐漸開放給外國人參與,但銀行審核依然保守。掌握資金比例、信用狀況與貸款規則,是順利完成購屋交易的關鍵;對外國人而言,理解銀行操作邏輯比找保人更重要,才能在合法安全的前提下,完成置產或創業計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