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車位旁空間被鄰居當自家倉庫!」社區常見糾紛 專家:這區域屬於全體住戶
「車位旁空間被鄰居當自家倉庫!」社區常見糾紛 專家:這區域屬於全體住戶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在台灣社區大樓生活中,公設與專有範圍的界線,往往是住戶間爭執的來源。近日就有網友提出疑問:自己社區內有住戶主張「車格外的空間也是他的」,甚至打算將雜物放置其中。然而,其他住戶卻認為這屬於公共空間,並不屬於個人所有。那麼,車位外的空間究竟應如何認定?是否能任意堆放私人物品?
這牽涉到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對於「區分所有權人」以及「公用部分」規範。
房產達人 張惠山說道,購屋契約與建物登記謄本會清楚標示車位範圍,無論是平面車位或機械車位,都有界線可查。而車格外的通道、走道,多數情況下都被視為公共通行空間,屬於全體住戶共同所有,並非個別住戶專屬。換句話說,即便某個車位緊鄰這些空間,並不代表該住戶就有權將其占為己有。
實務上,若住戶將車格外空間堆放雜物,不僅影響通行與安全,更可能違反消防法規。
群洋集團 副總 王大豪 提醒,根據相關規定,公共區域應保持暢通,以利避難逃生。如果發生火警或意外,雜物阻塞動線,責任將難以釐清。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社區管理委員會會在規約中,明文禁止住戶在車位外或公共區域擺放私人物品。
王大豪 表示,住戶若遇到類似問題,最務實的方式就是「拿契約、看規約、依法律」。
首先,確認車位權狀的範圍,是否有明確劃設到爭議區域;其次,翻閱社區管理規約,通常會有對公共空間使用的限制;最後,若住戶間仍無法協調,管委會有權依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提出制止,甚至透過法律途徑要求改善。
從社區和諧的角度來看,彼此互相尊重仍是根本之道。
公共空間的設置,目的在於服務全體住戶,而不是提供個別使用。若有人因為貪圖方便,將公共區域視為「附屬空間」,不僅破壞公平性,更可能引發長期糾紛。
車格外的空間並非「無主之地」,多數情況屬於公共設施,受全體住戶共同管理與使用。
張惠山提醒,遇到爭議最好透過管委會召開會議協調,避免私人爭執升級。唯有建立清楚規範、落實共同遵守,社區生活才能維持秩序與和諧,而不是讓公共空間成為矛盾的引爆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