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住正義試金石!桃園「可負擔住宅」成敗關鍵在「管得住、管得久」
居住正義試金石!桃園「可負擔住宅」成敗關鍵在「管得住、管得久」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面對台灣高房價困境,桃園市政府近日拋出「可負擔住宅」構想,計畫在中壢體育園區及機捷沿線整體開發區,提供約三千戶每坪價格「甚至可能2字頭」的住宅給首購族,並搭配封閉性回售機制,要求購屋者須自住,未來若轉售,房屋必須回售給市府或依規定價格計算,以杜絕投機炒作。這一政策一出,立即引發社會討論,有人認為是突破性的創新,也有人質疑是否會重演過去「合宜住宅」的爭議。
賣厝阿明指出,可負擔住宅應該大量推廣,「買不起的租社宅,買得起的就買可負擔宅」,他強調,只要建立好價格規範,並且明確規定可負擔宅只能回售給政府,即便將來面臨拍賣,也必須由政府出面回收,投機者就無利可圖。阿明認為,這樣一來,可負擔住宅自然會回歸常態性住宅樣態,不會再淪為炒作工具,真正落實為市民提供的可負擔居住選擇,而非投資商品。
「中間型住宅」採取不同模式保障
芬蘭的使用權住宅制度讓住戶支付使用費即可長期居住;英國與荷蘭則以部分產權或共享產權方式,使住戶以較低門檻取得居住保障;瑞士與部分歐洲國家則透過住宅合作社模式,共有產權維持居住穩定。而桃園的「可負擔住宅」屬於有限制產權模式,類似西班牙保障住宅、法國社會租購住宅以及美國部分城市的價格限制住宅,核心精神在於設定自住義務、持有年限及轉售規範,以避免房屋資源被挪用與炒作。
制度是政策成敗關鍵
過往國宅、軍宅與合宜住宅即使有自住義務與轉售限制,仍難逃被市場化操作的命運。桃園市若要推動此政策,必須解決土地供給、營建成本、供給數量及價格維持等問題,同時建立公平透明的估價與回購程序,避免住戶權益受損或市府承擔過高財務風險。面對未來選票壓力與購屋民眾要求鬆綁的呼聲,市府能否堅守原則,也是政策可行性的一大考驗。
M觀點,桃園「可負擔住宅」提供新思路:
除傳統租屋與購屋外,政策型中間住宅或許是破解高房價、降低民眾居住壓力的關鍵選項。賣厝阿明特別提醒,只要價格規範明確、回售機制落實,「管得住、管得久」,這類住宅將真正回歸社會住宅功能,而非炒作工具。若能做到,桃園這次嘗試不只是地方政策,更有潛力成為全國多元住宅體系的重要範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