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義市定古蹟添新頁!百年嘉星醫院見證醫療與建築的世紀對話
嘉義市定古蹟添新頁!百年嘉星醫院見證醫療與建築的世紀對話
一棟塵封多年的老建築,不僅承載著嘉義的醫療記憶,更訴說著一個家族跨越三世的使命與傳承。
【M傳媒生活中心】
嘉義市文化資產保存再傳佳音!位於吳鳳南路的「嘉星醫院及王天星醫生故居」,經過文資審議會決議,正式被指定為嘉義市定古蹟。這座由清代名將王得祿後裔、已故醫師王天星創辦的醫療機構,建築迄今已95年,見證了嘉義近代醫療的發展歷程。
百年建築的多元風貌
嘉星醫院建築本體為二層樓結構,融合日式與洋式風格,雖然部分構造與空間已損毀,後段診療區空間甚至完全倒塌,但地面仍留有布基礎與柱礎,可研判其結構系統與樓梯位置。
與醫院相連的王天星醫師故居為一層樓木造建築,採五開間格局,屋面以五脊四坡作法,西式木屋架,立柱書有漢式對聯,正廳設置佛堂。這種空間形式、構件作法與材料使用融合中西風格的特色,充分表現出日治時期漢人生活的多樣風貌。
審議委員指出,兩棟建物完整呈現日治時期醫院與住宅併存的型態,有別於街屋型醫院形式,具備日治時期醫院類型學研究的價值,且做工極為細緻,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技術與藝術價值。
醫學世家的卓越貢獻
王天星醫師的家族背景相當顯赫,其為清代名將王得祿後裔,父親何啟緒是清朝秀才。王天星考入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後,在台灣、日本先後獲取台灣醫學士、東京醫學士、熱帶醫學士三項學位,學養豐富。
嘉星醫院診療科別涵蓋廣泛,包括內科、小兒科、眼科、婦產科等,院內還設立研究實驗室,自行研製藥品以造福鄉里。王天星醫師憑藉精湛醫術與仁心仁術,深獲嘉義市民的信任與敬重,嘉星醫院也由此成為嘉義近代醫療的重要象徵。
此次古蹟指定是由王天星之子王三光主動提報,嘉義市文化局今年初即帶著專家學者多次前往現勘,局長謝育哲也在3月拜訪屋主,針對後續修繕及再利用進行討論。
文化資產保存的新思維
嘉義市長黃敏惠對審議結果深感欣慰,她強調,此次由王天星醫生後代主動提報,展現屋主對本地歷史文化的重視,也讓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更具民間力量的支持。黃敏惠也指出,許多民眾對建築物被指定成古蹟有嚴重錯誤認知,認為財產會被政府徵收或無法自由處分,這完全是錯誤觀念。
事實上,為協助民眾保存珍貴文化資產,私有古蹟或歷史建築可獲中央與地方補助最高九成經費修繕,受限制的建築容積可移轉。這種鼓勵機制已見成效,近年嘉義市已有不少屋主主動提報文化資產的案例。
未來,嘉星醫院古蹟規劃將融合醫院醫療文物展示,打造兼具藝術人文的商業空間,讓歷史建築以新面貌融入現代城市生活。
城市記憶的雙重奏
除了嘉星醫院,嘉義市文資審議會也同時處理了「原興中戲院」歷史建築案,決議持續列冊追蹤。興中戲院作為嘉義市僅存的木造戲院,見證了1950-70年代台語片盛行的黃金時代,是戰後庶民娛樂文化的重要據點。
這些老建築的保存不只是為了懷舊,更是打造嘉義舊城新生、串聯歷史與現代生活空間的重要拼圖。它們有潛力結合周邊古蹟與商圈,成為具備展演、交流與故事力的文化平台,重啟街區活力。
嘉義市文化局強調,對於列冊追蹤的文化資產,後續的再利用將考慮維持其原來的多元娛樂特質,任何修繕工程都會以文化資產修復倫理進行,以兼顧常民記憶及後續再利用效益。
隨著嘉星醫院正式成為市定古蹟,嘉義市的文化資產保存工作邁向新的里程碑。這不僅是對王天星醫師醫療貢獻的肯定,更是對這座城市歷史記憶的珍視與傳承。
M觀點:嘉義市文化資產保存正走向良性循環,從過去「政府主導、民眾抗拒」轉變為「民間主動、政府協助」的新模式。嘉星醫院的指定案例顯示,當民眾認識到文化資產的價值,並瞭解正確的法規知識後,更能成為保存工作的重要助力。未來,這些歷史建築的活化再利用,應跳脫單純的「博物館化」思維,轉向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創新模式,讓老建築真正「活」在當代城市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