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價飆漲的盡頭是泡沫?新青安催生的買氣,正讓台灣年輕人放棄買房
房價飆漲的盡頭是泡沫?新青安催生的買氣,正讓台灣年輕人放棄買房
台灣房市近年陷入一種詭異的狂熱——新青安政策點燃購屋潮,卻也讓房價所得比突破10倍,房貸負擔率飆破45%。這波「偽剛性需求」可能正在扭曲市場:當年輕人發現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時,最終選擇「躺平不買」,將對台灣經濟造成深遠衝擊。
2023年8月新青安貸款上路,確實減輕首購族壓力,卻也意外推升房價
這就像「給口渴的人一杯鹽水」—短期解渴,長期卻加劇痛苦。央行數據顯示,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在去年6月達到37.61%高點後,雖已微幅下降至36.9%,但背後隱藏更大危機:許多購屋者並非自住,而是利用寬限期玩「房市擊鼓傳花」,期待房價上漲後轉手獲利。
這種「借銀行錢炒房」的投機行為,正在排擠實體產業的信用資源
更諷刺的是,當房價被炒高到連政策都難以支撐時,真正的剛需族群——年輕世代——反而開始集體抗拒購屋。這種「需求反轉」現象,將使房市失去最基礎的支撐。
台灣少子化問題已敲響警鐘:2070年總人口恐跌破1,500萬
當「不買房、不結婚、不生小孩」成為年輕世代的消極抵抗,高房價終將反噬經濟。房市過熱雖短期帶動水泥、鋼筋等周邊產業,但長期來看,若民眾可支配所得全被房貸吞噬,消費與創新動能也將枯竭。
值得關注的是,2025年第一季房價已現鬆動跡象
央行預期第三季跌幅將更明顯,目標是讓房市「軟著陸」。但問題在於:如果房價修正幅度追不上薪資停滯的速度,年輕人仍會選擇「用腳投票」。
央行強調信用管制「非打房」,而是防範金融風險
但當房價與基本面脫鉤,任何政策都像在走鋼索—收緊銀根可能傷及經濟,放任炒作又會加劇世代剝奪。
對年輕人而言,與其背負40年房貸成為「屋奴」,不如將資金用於自我投資或體驗生活。這種價值觀的典範轉移,恐怕才是房市最大的黑天鵝。未來台灣需要的,或許不是另一個刺激買氣的政策,而是重新思考:當「住者有其屋」變成「住者拒買屋」,我們應如何還給國人所謂的居住正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