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重拳下的無辜犧牲者!換屋族慘成房市「人質」 專家警告:堰塞湖恐潰堤
政策重拳下的無辜犧牲者!換屋族慘成房市「人質」 專家警告:堰塞湖恐潰堤
「政策打得漂亮,但水卻堵住了自己人。」台灣房市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危機,三部曲政策重拳下,換屋族成為最大的無辜犧牲品。
【M傳媒 房產中心】從重稅、限制換約到嚴格房貸管制,政府確實成功抑制了短線投機,但首購族與換屋族卻被卡在同一條堰塞湖中,買房不易、賣房不動,市場流動性幾乎停滯。《住宅週報》社長陸敬民直言,這是政策設計的嚴重副作用,也是台灣房市必須立即面對的生存挑戰。
重稅惜售風暴
第一部曲從2021年7月1日的「房地合一稅2.0」開始。財政部透過重稅限制短期交易,原本打算精準打擊炒房,但效果卻完全偏離目標。「我現在賣房要繳45%的稅,不如繼續留著出租。」擁有台北市中山區一間公寓的陳先生無奈表示。這種「惜售心態」正在全台蔓延,屋主為避免高額稅負,選擇持有不動產,導致市場上的房屋供給大幅減少。
根據財政部最新數據,2021年房地合一稅收暴增至762億元,比前一年翻了三倍,政府稅收豐收,但房價卻絲毫未跌。這種「政府賺飽、民眾苦哈哈」的現象,讓許多換屋族進退兩難。
換約限制資金斷鏈
第二部曲發生在2023年7月1日,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正案上路,其中「限制換約」成為最致命的殺手鐧。過去投資客可透過預售屋轉售套利,新法規則嚴格限制轉售對象及廣告行為。「我因為工作調動必須搬家,現在預售屋卻不能轉讓,每個月還要繳工程款。」一位在新竹科技業工作的工程師訴苦。這種困境正在全台各地上演,原本流通的房市資金渠道被徹底堵死,市場流動性急速下降。
更嚴重的是,換屋族也被迫停手,無法順利完成「小換大」、「舊換新」的生涯規劃。市場彷彿河道被封堵的堰塞湖,進得來的資金完全流動不出去。
信用管制重擊
第三部曲在2024年9月19日登場,央行宣布第七波「選擇性信用管制」。政策當天立即生效,許多購屋人根本措手不及。「我原本計畫賣掉舊公寓換電梯大樓,現在貸款成數從7成降到5成,自備款瞬間短缺200萬。」台中一位準備換屋的教師沮喪地說。這波管制讓新承作房貸平均成數降至64.7%,創下10年新低。
這一刀直接切斷了市場的最後活水,對首購族與換屋族的影響尤其致命。許多年輕家庭因自備款不足,加上貸款成數下降,根本無法順利完成換屋計畫,整個世代的居住正義正在倒退。
無差別攻擊後遺症
問題的核心並非「要不要管」,而是「如何管得精準」。現行政策的一刀切作法,固然能限制投機客,但也把真實自住需求一起拉下水。「我們就像戰場上的平民,被自己人的炮火誤傷。」一位想要換屋迎接第二個孩子的年輕父親比喻。這種無差別的政策攻擊,正在產生嚴重的後遺症。
市場專家觀察到,由於流動性嚴重不足,許多區域的成交量大跌,但價格卻因供給稀少而維持高檔。這種「量縮價不跌」的扭曲現象,正是政策失靈的最佳證明。
解開死結兩把鑰匙
面對日益嚴重的流動性危機,專家提出兩套緊急補強方案。Plan A是滿足自住需求,例如將1屋換1屋的申貸戶納入廣義「新青安」範疇,並延長切結書期限,降低銀行壓力,由國稅局事後追蹤。Plan B則是鬆綁換約限制,擴大親屬認定範圍,放寬非自願性離職或賠售達一定幅度即可放行,保持市場最低限度的流動性。
「政策應該像外科手術刀,精準切除腫瘤,而不是像大刀亂砍。」房市專家建議,未來應該建立更細緻的差別化管理機制,讓真正的自住需求能夠正常流通。走在各大都會區的街頭,處處可見「售」字招牌懸掛數月無人問津的景象。房仲業者苦笑說:「現在連帶看都要靠緣分。」這個曾經活絡的市場,正在政策的三重打擊下逐漸失去生命力。
M觀點:從房市政策三部曲來看,政府打擊投機確實取得表面成效,但副作用遠比預期嚴重。
換屋族、首購族成為政策「連坐法」下的無辜受害者,市場流動性嚴重受阻可能帶來長期隱憂。未來房市管理必須更精準、更細緻,採取滾動式調整策略,才能真正兼顧抑制投機與保障自住需求。否則,這個不斷擴大的堰塞湖,終有一天會潰堤淹沒所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