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e
貸款
House579房屋交易買賣平台
驗屋
社宅
裝修
台灣房貸為何變成「玄學」?貸款達人 呂崑富  三大痛點解析
日盈社宅

台灣房貸為何變成「玄學」?貸款達人 呂崑富  三大痛點解析

2025/08/27 |  12 | 加入最愛

台灣房貸為何變成「玄學」?貸款達人 呂崑富 三大痛點解析
阿明看中一間總價1200萬的房子,自備240萬,簽約時期待貸款8成。兩個月後銀行通知僅核准5成,缺口360萬,頓時進退兩難。這不是特例,而是台灣房市的真實縮影。貸款達人 呂崑 富 表示,近年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下,銀行出現「房貸排隊撥款」現象。等待數月、成數縮水、利率調高,讓購屋者即使簽了約,也像在賭場下注。問題核心在於「先簽約、後審貸」的流程,在當前環境下風險被無限放大。


貸款達人 呂崑富 提出民眾貸款三大痛點


痛點一:等待冗長,不確定性高
從鑑價到撥款平均45-60天,部分甚至延至90-150天。等待期間利率可能升高、政策收緊,銀行額度說砍就砍。若貸款不成,買方恐違約、訂金被沒收,還牽涉法律糾紛。


痛點二:資訊不對稱,黑箱操作
同一買方,在不同銀行可能核貸8成或僅6成,差異原因卻無人能解釋。鑑價標準差異大、信用評分不公開、承辦人主觀判斷、政策額度隨時變動,讓房貸更像抽籤而非科學評估。


痛點三:交易效率低落,市場受害
不少買賣最後因貸款卡關而破局,造成連鎖效應:賣方錯失出售時機、仲介陷入糾紛、買方承受違約壓力。當交易無法順利完成,不僅浪費社會資源,也削弱市場信任與參與意願。


貸款達人 呂崑 富 提醒民眾貸款深層問題
政策緊縮效應:央行打房政策帶來高度不確定性,銀行寧可少貸。
風險轉嫁機制:購屋者先簽約承諾,卻無法確定貸款是否到位。
金融素養不足:不少購屋者高估貸款能力,忽略申貸難度。
國際比較:先審後簽的智慧
美國:普遍要求「貸款預先核准」(Pre-Approval),買方在看房前就掌握可貸額度與條件,簽約更有保障。
日本與歐洲:多採「事前審核」機制,確認貸款能力後才簽約,避免買方違約與資源浪費。
這些制度讓購屋流程更可預測,大幅減少交易不確定性。


貸款達人 呂崑 富 建議貸款改革刻不容緩
要讓房貸回歸理性,台灣必須改變「先簽約、後審貸」的制度,建立透明、可預測的流程。改革拖得越久,越多家庭在不確定中煎熬,市場信任也隨之流失。
改革需要政府、銀行、業者與消費者共同努力,讓購屋從「玄學」回歸「科學」。

 

作者簡介

呂崑富
資深貸款顧問,長期深耕房產與金融領域,專注於房貸優化與資產規劃。現為「房屋貸款知識家」版主,致力於將艱澀的金融政策轉化為大眾易懂的知識,協助購屋者避開陷阱、做出理性判斷。

標籤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