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仲話術破解!「銀行鑑價=開價」真相曝光 實登一坪竟差10萬
房仲話術破解!「銀行鑑價=開價」真相曝光 實登一坪竟差10萬
「房仲每次都說銀行鑑價跟開價差不多,結果實價登錄一坪差10萬!」一名看了兩個月房的網友怒轟,房仲帶看時總掛保證「剛完成鑑價」、「貸款8成沒問題」,但事後查實價登錄卻發現成交價遠低於開價,這種「睜眼說瞎話」的銷售手法引發購屋族共鳴,更揭露房市資訊不對等的殘酷現實。
這名無奈的網友描述,近期看房過程中,房仲不斷強調「銀行鑑價金額與開價相近」,並保證能輕鬆貸款8成,讓他誤以為市場行情就是如此。然而,事後查詢實價登錄卻發現,實際成交價每坪竟比開價低了近10萬元,這種巨大落差讓他感覺被話術欺騙,也對房仲業的銷售手法感到失望。
業內人士透露,這其實是房仲慣用「錨定效應」話術。
先透過「銀行鑑價」這個看似客觀的數字來強化賣方開價的合理性,讓買方產生「這個價格經得起考驗」的錯覺。事實上,銀行鑑價本來就會因鑑價師、銀行政策等因素浮動,且房仲口中的「最近鑑價」往往缺乏具體證明,消費者難以查證真偽。
關鍵的是,銀行鑑價與實際成交價存在本质差異。
鑑價偏重保守的資產評估,而成交價則反映市場供需與談判結果。房仲將兩者混為一談,無非是希望買方接受較高的價格基準,以便在後續談判中守住賣方期望的成交價。
這起事件也反映實價登錄有趣現象:
雖然交易資訊更透明,但房仲的話術也隨之升級。從早期的「開價不等於成交價」,到現在的「銀行鑑價等於開價」,說法越來越精緻,但目的都是為了淡化實價登錄的參考價值。
法律專家提醒,房仲若故意提供不實鑑價資訊,可能違反《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》中關於「誠實義務」的規定。消費者若遇到類似情況,可要求房仲出具書面鑑價報告,否則可向各地地政局檢舉。
賣厝阿明觀點:
各位購屋朋友,遇到「銀行鑑價=開價」的說法時,請先冷靜思考三個關鍵點:
第一,銀行鑑價本來就是參考值,且不同銀行結果可能差很大;
第二,實價登錄才是真實市場行情,堅持以近期成交價為談判基礎;
第三,要求房仲提供書面鑑價證明,否則就不要輕信口頭承諾。
房市沒有「不能談的價格」,只有「不會談的買方」。當房仲不斷強調鑑價時,反而應該更積極查實價登錄,用實際數據來反駁話術。買房是人生重大決定,與其相信別人說的,不如相信自己查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