貸款成數不足=合法毀約?專家警告:司法系統恐癱瘓、建商資金鏈斷頭!
貸款成數不足=合法毀約?專家警告:司法系統恐癱瘓、建商資金鏈斷頭!
【M傳媒 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央行日前召開理監事會議,市場普遍關注的利率與信用管制雖未大幅變動,但會中透露的一項訊息卻格外引人注目:若政府因政策調整,導致金融機構縮減授信、使得買方貸款成數不足,這將被認定屬於「不可歸責於雙方」的因素。換言之,若預售屋買家因房貸條件突變,無法如期取得貸款,即可合法提出解約,且不需支付違約金。
這項訊息一出,立即在房市掀起震撼。因為它等同於替買方多了一道「退場保護傘」,卻可能引發建商與買家之間的嚴重對立。
突遭「斷頭」風險 只能選擇解約
不少首購族與換屋族,兩三年前簽約時,普遍能取得八成房貸,如今若央行收緊政策,銀行僅願意核貸六成,買方便得臨時籌措數百萬元頭期款。對多數家庭而言,這樣的資金缺口難以承受。若依據內政部釋明的原則,買家確實可以「合法解約」,而不必承擔高額違約金。
對買家而言,這似乎是一項保障,但對建商來說,卻是資金鏈斷裂的警訊。
投入數十億工程資金 豈能任買方「說走就走」
建商在預售階段投入龐大資金,從土地取得、融資貸款到營造興建,往往動輒數十億元。若交屋前大量買家因貸款成數不足而選擇解約,建商將同時面臨:
1. 資金積壓:銷售款項無法如期回籠。
2. 銀行壓力:金融機構追討貸款或縮減融資額度。
3. 投資質疑:股東、投資人對企業財務狀況失去信心。
在這種情況下,建商恐難接受買方「拍拍屁股走人」。即便法律明定「不可歸責於雙方」,建商仍可能選擇提告,透過訴訟延長協商,至少爭取部分補償,以減緩財務壓力。
法院恐被房市糾紛塞爆
如果未來央行進一步收緊貸款條件,將可能導致預售屋市場出現大規模「解約潮」。儘管官方數據顯示,目前解約比重僅 1.1%,仍屬低檔,但那是在相對寬鬆的政策下。若政策急轉直下,解約數字恐怕會急速攀升。
屆時可能引發以下連鎖效應:
大量訴訟湧入法院,造成司法系統壅塞;
買賣雙方爭議增加,社會矛盾擴大;
建商財務惡化,不得不降價出清,影響市場價格。
房價雖可能因此下跌,但卻是在高度對立與不穩定的氛圍下出現,對市場信心反而是一大打擊。
專家提醒:跌價不是壞事 但需健康方式調整
房市價格合理化是許多人期待的方向,但專家提醒,若以「買賣雙方對簿公堂」作為主因,最終將形成雙輸局面。對買家而言,雖有機會以解約自保,但過程曠日廢時、甚至可能影響信用紀錄;對建商而言,資金斷鏈更可能衝擊整體建案品質,導致房屋交付風險升高。
市場若要健康降溫,仍應透過政策調控與供需調整,而非依靠訴訟與解約潮來促成。
央行「貸款不足可合法解約」的訊息,確實為買家提供了一道保障,卻也為房市埋下不小的法律風險。
一旦政策趨嚴,買家與建商之間的矛盾恐將白熱化,甚至演變為全面法律戰。房價合理化固然重要,但如何避免「以對立換價格」,將是政府、建商與消費者必須共同思考的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