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年難題解套!嘉義民雄第五公墓遷葬啟動,大學城周邊土地活化迎轉機
27年難題解套!嘉義民雄第五公墓遷葬啟動,大學城周邊土地活化迎轉機
2.4萬平方公尺墓區將變身,鄉長林于玲揭「殯葬改革三部曲」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嘉義大學民雄校區旁,一片占地2.4萬平方公尺的墓園靜默存在了數十年,每逢清明總見煙霧繚繞,甚至曾因祭拜引發火災,讓居民與師生倍感壓力。如今,民雄鄉公所舉辦的祈福法會上,經文聲中宣告了第五公墓遷葬正式啟動,這塊沉寂27年的土地,即將迎來新生。
改革歷程:解鎖27年僵局的關鍵策略
自1997年禁葬以來,第五公墓遷葬因無主墓處理、家族協調等難題,歷經多任鄉長未能突破。現任鄉長林于玲受訪時坦言,推動過程如同「拆解地雷」,需逐步化解阻力。她的策略明確:先處理無主墓,再與家族溝通改葬納骨塔,同時結合社會救助機制——將遷葬法會收到的捐贈物資轉助弱勢家庭,創造公益正循環。
這已是民雄鄉完成的第四處公墓遷葬,累計活化土地達11.8萬平方公尺(約3.6萬坪),占全鄉傳統公墓面積逾五分之一。對比過往案例,如第七公墓遷葬後轉型為公園、第十一公墓部分用地規劃社會住宅,第五公墓因緊鄰大學城,未來發展更具想像空間。
區域效益:大學周邊土地的升級潛力
第五公墓所在地中和村,雖屬民雄鄉邊陲,但憑藉嘉義大學民雄校區的學術能量與人口流動,具備「知識經濟」與「生活圈整合」的雙重優勢。
地方人士建議,遷葬後的土地可朝向三方向規劃:
1. 學術擴張區:提供嘉義大學增建產學合作中心或學生宿舍;
2. 青年創業基地:結合民雄工業區產業需求,引入青創空間;
3. 生態休憩節點:串聯附近金興村紫薇森林、國家廣播文物館等觀光動線。
此外,民雄鄉人口約7.1萬人,為嘉義縣最大鄉鎮,但納骨塔櫃位價格與供需長期緊繃。鄉公所同步推動「殯葬改革三部曲」:全面禁葬傳統公墓、降低納骨塔費用,並籌建第三座納骨塔,從根源解決問題。
未來挑戰:文化認同與土地正義的平衡
遷葬雖能活化土地,卻也隱含文化記憶保存的難題。例如,部分早期墓塚涉及家族歷史脈絡,如何於遷葬過程中建立文史紀錄?鄉公所回應,將結合嘉義大學人文系所進行口述歷史調查,並在納骨塔設置紀念牆,降低文化斷裂感。
另一方面,土地活化後若用於商業開發,恐引發「圖利特定對象」質疑。林于玲強調,所有規劃將透過公民討論決定,且優先考慮公共設施需求,「絕不讓土地成為炒地皮工具」。
M觀點:從墓園治理看見地方創生新路
民雄鄉的公墓遷葬經驗,揭示台灣鄉鎮發展的關鍵轉型:
1. 殯葬土地活化是區域升級的槓桿點:都會區周邊飽和後,大學城成為新興發展引擎,而遷葬釋出的土地成本低、區位佳,適合導入創新產業。
2. 改革需「軟硬兼施」:除了硬體遷葬,更需搭配納骨塔價格調整、文史保存等軟性措施,才能減少社會阻力。
3. 民雄模式可複製性高:全台逾半縣市面臨公墓鄰避問題,此案例示範如何將殯葬用地轉化為社會共贏的資產。
建議後續觀察兩大指標:
一是遷葬後土地是否真正回應在地需求(如青年就業、長照設施),
二是能否建立可持續的維護機制。
若成功,民雄有望從「墓園小鎮」蜕變為「地方創生典範」。 圖/google 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