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怨薪水沒漲也該被出征?房價漲、物價漲、唯獨薪水卡死的世代焦慮 | M傳媒
抱怨薪水沒漲也該被出征?房價漲、物價漲、唯獨薪水卡死的世代焦慮 | M傳媒
【M傳媒/社會觀察專題】
「為什麼抱怨一下薪水沒漲就要被網民出征?」這個看似簡單的疑問,近日在社群平台上點燃了熊熊戰火。一名網友不滿自己感嘆「房價萬物都漲,只有薪水不漲」卻引來圍剿,憤而反擊,意外掀開台灣社會對貧富差距、世代正義與努力價值的深刻裂痕。這場論戰,早已超越個人情緒的抒發,成為當代台灣最寫實的生存壓力集體寫照。
薪資統計的冰冷數字,道出難以跨越的現實
爭議的源頭,直指那份永遠「被平均」的薪資報告。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換了個說法:「中位數比平均年薪低了20萬以上,這還不包含工作外的其他收入,只看薪資。」這句話,精準命中了許多受薪階級的痛處。當財富極度集中在頂層,多數人的收入其實遠不及那顆被拉高的「平均」糖果。這份相對剝奪感,在面對飛漲的房價與物價時,更顯得無比沉重。抱怨,不再是無病呻吟,而是對扭曲現狀最直覺的反應。
「不努力」的標籤,是真相還是被簡化問題?
然而,戰場的另一端,砲火同樣猛烈。批評者直言:「發這種文的人無非是那種想要不勞而獲的吧,接受不了資本社會就該移民北韓,不是在那邊明明想住市中心又不努力學期工作、投資。」這番「不努力論」代表了社會上一種堅信的價值觀:成功靠個人奮鬥,失敗是努力不足。他們認為,與其花時間抱怨,不如將精力投入提升技能、學習投資,認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。
經濟齒輪危機:當中產階級開始下沉
面對指責,原PO的反擊則點出一個宏觀的經濟隱憂:「至於那些整天說什麼『你薪水不高是你的問題』的人,遲早有一天輪到你的,你以為沒有中產階級消費那些企業會有營收能發薪水喔?」這段話,撕開了「個人問題」的標籤,背後是對整體經濟結構的擔憂。當多數人的實質購買力停滯甚至倒退,內需消費市場這台引擎也將隨之熄火。屆時,企業營收下滑,裁員減薪的浪潮將不再只侵蝕底層,而是連帶衝擊那些自以為安全的「百萬年薪」階級。這並非詛咒,而是一個對經濟連鎖效應的清醒預告。
這場論戰,與其說是「努力派」與「抱怨派」的對立,不如說是對同一個困境的兩種不同解讀。
一方著眼於微觀的個人能動性,相信制度內的突圍;另一方則焦慮於宏觀結構的傾斜,認為需要系統性的改變。雙方爭執的,不僅是薪水數字,更是對「公平」的定義與對未來安全感的想像。
M觀點:這場「抱怨薪水」的網路公審,恰恰反映了台灣社會最需要,卻也最缺乏的「系統性思考」。
指責個人不努力,是最簡單的歸因方式,它能讓指責者獲得道德優越感,並相信自己的成功全憑努力,未來也必然安全。然而,它忽略了一個殘酷的現實:當「努力」的投資報酬率持續下降,當房價與物價的漲幅遠超過薪資增幅時,這個遊戲規則本身就可能已經失靈。
我們該問的,不是「你能不能閉嘴努力」,而是「為什麼這麼多人的努力,換不來基本的生活尊嚴?」與其將提出問題的人貼上「不勞而獲」的標籤,我們更該共同關注如何優化這個讓多數人感到無力的「遊戲規則」例如,如何讓經濟成長的果實更公平地分配?如何打造一個讓努力更容易被看見、被回報的環境?
歸根結底,一個健康的社會,應該要容得下對現狀的批判與反思。當抱怨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,它就不再是個人問題,而是整個社會必須正視的集體訊號。與其互相指責,不如將這份焦慮的能量,轉化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對話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