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傳媒「盤子」撐房價?「有土斯有財」是世紀大騙局? 租屋族與購屋族的世紀大論戰
「盤子」撐房價?「有土斯有財」是世紀大騙局? 租屋族與購屋族的世紀大論戰
當「有土斯有財」的傳統觀念碰上高不可攀的房價,台灣人的居住正義該何去何從?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為什麼房價就是降不下來?」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台灣人。有人歸咎於投資客炒房,有人指責政府打房不力,但你有想過,也許我們根深蒂固的「一定要買房」觀念,正是推高房價的隱形推手嗎?最近網路上流傳一種說法:那些在房價高點仍堅持進場的「盤子」購屋族,是房價居高不下的幫兇。這種指控引發了正反兩極的論戰,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——在現代社會,買房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嗎?
房價背後集體心理學
從行為經濟學來看,台灣人「有土斯有財」的觀念確實深深影響著房市。這種深植人心的價值觀創造了源源不絕的購屋需求,而這股需求正是支撐房價的基本盤。當多數人都認為房子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時,房價自然易漲難跌。
但問題是,這種觀念在當今台灣還適用嗎?我們來算一筆帳:在台北市買一間2000萬的房子,自備款400萬,貸款1600萬,30年下來利息就要付出數百萬。同樣的金額,如果改用租的,可以租到什麼樣的房子?又能過什麼樣的生活?
「盤子」購屋族無奈與盤算
指責高價購屋者是「盤子」或許太過簡單。每個購屋決策背後都有複雜的考量:可能是為了孩子學區、可能是擔心老了租不到房子、可能是為了給家人安全感,也可能是對通貨膨脹的恐懼。在台灣,租房市場確實存在諸多不確定性,房東隨時可能收回房屋,讓租客陷入被迫搬家的困境。
另一方面,台灣的租屋市場長期處於不健全狀態,租屋品質參差不齊,租賃契約保障不足,這些都強化了「還是買房安心」的社會共識。與其說購屋者不理性,不如說是我們的居住環境迫使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。
租不如買?還是買不如租?
「租不如買,買不如租」這句話其實充滿智慧。關鍵在於時機點的選擇。在房價高點、租金報酬率偏低的市場環境下,「買不如租」可能是更理性的財務决策。但這需要打破傳統觀念的勇氣,也需要社會整體租屋條件的改善。
從國際經驗來看,德國長期租房比例超過50%,瑞士的租房比例也接近60%,這些國家的租屋市場健全,租賃法規完善,讓民眾能夠安心選擇租房生活。反觀台灣,租房往往被視為「不得已的選擇」,這種心態差異正是問題的核心。
改變觀念就能改變房價嗎?
單純指望大家改變觀念來平抑房價可能過於理想化。房價問題是複雜的系統工程,涉及土地政策、稅制改革、金融管制、租屋市場健全化等多面向因素。觀念改變只是其中一環,而且可能是最困難的一環。
實際的情況是,只要資金環境寬鬆、利率維持低檔,加上通貨膨脹預期,房價就不太可能大幅下跌。與其期待房價崩盤,不如思考如何建立多元的居住選擇,讓買房、租房都能成為尊嚴的選項。
居住正義的未來想像
解決高房價問題,需要的是系統性的改革,包括社會住宅的興建、租賃專法的落實、房產稅制的合理化,以及最重要的,打破「買房才是成功人生」的迷思。當社會能夠接受多元的居住選擇,人們才不會因為恐慌而盲目購屋,房市也才可能回歸健康供需。下一次當你思考該租還是該買時,不妨跳脫傳統思維,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、生活需求和未來規劃做出理性選擇,而不是被社會壓力牽著走。畢竟,無論是租是買,找到適合自己的家,才是真正的居住正義。
M觀點
在這個房價高漲的時代,與其互相指責是「盤子」還是「魯蛇」,不如共同思考如何創造更合理的居住環境。畢竟,無論選擇如何安居,都是我們應有的基本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