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古屋看屋必學!內行人教你如何揪出「漏水屋」的隱藏跡象|M傳媒
中古屋看屋必學!內行人教你如何揪出「漏水屋」的隱藏跡象|M傳媒
看房時沒發現,入住後天天以淚洗面,中古屋買賣最常見的糾紛就是漏水問題!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請問大家,在看中古屋時,要怎麼知道這間房子是否有容易漏水的問題?」這個問題在各大房產論壇上總是引發熱烈討論。畢竟在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下,漏水問題可說是中古屋的頭號殺手,不少首購族興高采烈買下人生第一間房,卻在入住後才發現自己是「買房送水簾洞」,修繕費用動輒數萬到數十萬元,讓人欲哭無淚。
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,房屋漏水問題長期佔據購屋糾紛榜首,光是去年就有近千件相關申訴案例。更可怕的是,許多漏水問題在平常看屋時根本難以察覺,等到梅雨季或颱風季來臨,水漬、壁癌才會紛紛現形,讓屋主後悔莫及。
漏水屋的隱形殺手與現形法則
從專業角度來看,檢測中古屋是否漏水需要掌握「時機、地點、方法」三大關鍵。首先,最好選擇連續雨天後去看屋,這時候即使是經過重新粉刷的「化妝屋」,也很難完全掩蓋剛發生的漏水痕跡。其次,要特別檢查幾個漏水好發區域,包括浴室周圍牆面、廚房天花板、窗框四周和頂樓住宅的頂棚區域。
有經驗的房仲私下透露,有些賣方會刻意在雨天前後拒絕帶看,或者只安排在晴天看屋,這其實就是一種警訊。另外,如果發現屋內某個區域有特別濃厚的香氛味道,也可能是為了掩蓋壁癌或霉味,看屋時千萬不要被這種小伎倆蒙騙。
肉眼檢查的關鍵技巧:不只是看,更要摸與聞
牆面與天花板的檢查不能只看表面,有些剛重新粉刷的屋子看起來美輪美奐,但輕輕敲擊牆面如果發現聲音異常沉悶,可能代表內部有滲水問題。也可以用手掌觸摸牆面,感受是否有不正常的涼感或濕氣。特別要注意的是衣櫃後方、床頭後面這些大型家具遮擋的區域,要求屋主移開檢查是合理的要求。
浴室和廚房的檢測更是馬虎不得。除了打開天花板檢查是否有水痕外,也可以測試排水速度,如果排水特別緩慢,可能代表管線有問題。另一個小技巧是開啟抽風機,用手感覺邊框是否有漏風現象,這往往也是漏水的潛在路徑。
窗戶周圍的檢查經常被忽略,卻是漏水最常見的位置之一。可以用手撫摸窗框邊緣的矽利康填縫劑,檢查是否有硬化、裂痕或脫落現象。下雨天時也要特別觀察窗框四周是否有水漬,這些都是未來可能漏水的重要跡象。
專業檢測與合約自保的必備知識
如果對房屋狀況仍有疑慮,建議可以聘請專業的驗屋公司進行檢測。現代的驗屋團隊會使用紅外線熱像儀、濕度計等專業設備,能夠找出肉眼難以發現的潛在漏水點。雖然需要花費數千到上萬元不等的費用,但相比於未來可能付出的修繕費用和精神折磨,這筆投資絕對值得。
合約自保更是不可忽視的環節。在簽訂買賣契約時,務必要求載明「漏水保固條款」,明確約定賣方對房屋漏水狀況的保證責任與保固期限。內政部版的成屋買賣契約書中已有相關規範,但買方可以視情況要求更嚴格的保障條款,例如延長保固期或增加違約罰則。
老屋特別注意:年齡與結構的潛在風險
許多中古屋屋齡超過30年,這些老房子雖然地段可能很好,但管線老化和結構損傷的風險也相對提高。特別是民國80年以前興建的房屋,當時的建築技術和防水材料相對落後,漏水機率自然更高。如果考慮購買這類老屋,最好預留一筆修繕預算,並在出價時將未來可能的維修成本考慮進去。
鄰居訪談也是重要的資訊來源,特別是對於公寓或大廈產品,可以向管理員或鄰居打聽該社區是否有常見的漏水問題,或者該戶過去是否有相關的修繕記錄。這些第一手資訊往往比任何檢測都來得真實可靠。
M觀點 在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條件下,學會辨識漏水屋是購屋者必修課。
與其寄望於賣方的誠信,不如從看屋開始就仔細檢查每個細節,配合專業驗屋與合約保障,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從「築夢」變成「惡夢」,真正買到安心成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