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抽中社會住宅,我卻成了朋友口中的『特權寄生蟲』?」
「抽中社會住宅,我卻成了朋友口中的『特權寄生蟲』?」
最近,小明抽中了社會住宅,原本以為這是一個能讓自己喘口氣的好消息,沒想到卻引來朋友的冷嘲熱諷。他們說小明是「特權寄生蟲」,語氣裡帶著不屑,好像小明占了什麼天大的便宜似的。這讓小明心裡很不是滋味,明明小明是按照規定申請,資格也合法,為什麼會被貼上這樣的標籤?難道住進社會住宅,就等於不努力、靠別人養嗎?
其實,社會住宅的初衷很簡單,就是讓那些收入不高、買不起房子的人,能有一個安穩的居住環境。這本來應該是社會進步的象徵,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住進社會住宅的人,反而成了被歧視的對象。有些人覺得,社會住宅是一種福利,是政府給的「恩惠」,但更多人認為,這其實是一種基本人權。畢竟,每個人都有權利住在一個安全、舒適的地方,不是嗎?
這個話題在網路上也引發了不少討論。
有人認為,社會住宅是給弱勢族群的福利,應該珍惜;也有人覺得,居住是基本需求,政府提供社會住宅是應該的,不該被當成特權來看待。這種爭論背後,其實反映了大家對「居住正義」的不同理解。
對小明來說,抽中社會住宅並不是什麼特權,而是一個機會,讓我能暫時減輕生活的壓力,好好規劃未來。但朋友的酸言酸語,卻讓小明開始懷疑,這個社會是不是對弱勢族群太苛刻了?難道我們連一個安穩的家都不配擁有嗎?
M傳媒-社會宅到底是福利,還是基本人權?
或許,答案不在政策條文裡,而在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中。
當我們能放下偏見,真正理解每個人的處境時,或許「居住正義」才不會只是一句口號,而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溫暖與公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