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捷單線營運錢坑 專家:商業空間活化、路網經濟學解方
中捷單線營運錢坑 專家:商業空間活化、路網經濟學解方
【M傳媒-房產中心報導】
當桃園捷運靠著機捷優勢成功轉虧為盈,台中捷運卻仍在單線營運的財務泥沼中掙扎。一條孤單的綠色路線,承載著台中人的期待,卻也背負著沉重的營運壓力。專家直言,中捷要走出虧損陰影,不能再只靠票箱收入苦撐,必須徹底改變思維,把「人流」變「金流」,讓車站從單純的通道轉型為魅力十足的消費據點。
單線營運先天困境
台中捷運綠線自通車以來,始終難以擺脫運量不足的宿命。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點出核心問題:單一路線難以形成網絡效應,即使推出交通月票短期刺激運量,長期仍會回歸基本面。更令人憂心的是,未來捷運藍線完工後,雖然路網擴大,但營運成本也將同步攀升,若運量成長不如預期,財務黑洞可能更加嚴重。
商業空間活化
走進中捷各站點,不難發現站內商業空間的閒置與冷清。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吳皇昇直言,多數乘客只是匆匆經過,車站未能成為有吸引力的消費場所。這種「有流量、沒銷量」的困境,正是中捷非票箱收入難以提升的關鍵。從國際成功經驗來看,捷運站不該只是交通節點,更應該是生活中心。
轉乘整合
要真正提升運量,不能只靠捷運單打獨鬥。李克聰強調,強化轉乘機能是當務之急。從公共自行車、幹線公車到接駁系統,必須打造無縫接軌的交通網絡,讓通勤族願意改變習慣。現階段許多民眾之所以卻步,正是因為「最後一哩路」的服務不夠完善,降低了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。
一站一特色
吳皇昇提出「一站一特色」的具體解方,建議中捷各站應結合區域特色,發展主題商業模式。例如文心路沿線站點可引入藝文展演空間,學校周邊站點則可發展學生導向服務。同時導入智慧寄物櫃、共享辦公空間等創新服務,讓車站成為多功能的生活樞紐,自然延長旅客停留時間。圖/google map
都市開發整體佈局
從更宏觀的角度,中捷應該跳脫「營運者」的框架,轉型為「都市開發者」。透過車站與住宅、商辦的共構開發,創造穩定的在地消費客群。當車站不再是孤立的交通設施,而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,商業活力自然隨之湧現。
數位轉型潛在機會
在實體空間之外,數位轉型也蘊藏龐大商機。從高價值數位廣告、車站冠名權,到與共享運具業者的分潤合作,都是開拓新財源的可能路徑。中捷手握龐大的通行數據,若能善用這些資料開發精準行銷服務,將可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。
M觀點:轉型關鍵期的智慧抉擇
中捷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,未來的選擇將決定這座城市大眾運輸的命運。與其被動等待運量提升,不如主動創造需求、開發價值。從商業空間活化到數位轉型,從轉乘整合到都市開發,每一項變革都需要遠見與勇氣。當車站不再是冰冷的交通節點,而是充滿活力的生活中心,台中捷運才能真正駛向永續經營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