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建築成新趨勢!2023年核發量創新高
綠建築成新趨勢!2023年核發量創新高,三大關鍵因素推動市場蓬勃發展
近年來,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環境議題的日益嚴峻,綠建築已成為建築產業的重要趨勢。台灣政府在推動綠建築政策方面不遺餘力,從2014年至今,綠建築標章與候選綠建築證書的核發量大幅增長,2023年達到1150件,創下歷史新高,顯示綠建築在台灣的發展勢頭強勁。
綠建築核發量增長的原因
綠建築需求高:
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促使各國與企業重視節能減碳與永續發展。台灣政府推出多項綠建築相關政策,如「綠建築推動方案」、「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」等,進一步推動綠建築的普及。
企業為符合國際環保標準與市場需求,積極採用綠建築設計,以提升競爭力並爭取更多訂單。
綠建築的市場價值:
綠建築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的溢價空間,通常比同一區域的非綠建築高出10%至20%的價格。這使得綠建築成為房價與租金的有力保證,吸引購屋者與投資者的青睞。
容積獎勵的誘因:
政府為鼓勵綠建築與耐震設計,提供容積獎勵措施。例如,都更案最高可獲得50%的容積獎勵,危老重建案則可獲得30%。這使得建商更願意投入成本開發綠建築,以爭取更高的容積獎勵與市場價值。
綠建築的技術創新
隨著綠建築需求的增加,相關的建築工法與建材也不斷創新,以下為幾項值得關注的新技術:
節能蜂巢預鑄混凝土(IHPC):這種新型板材結合了建築需求與環保理念,能夠有效節省電力與減少碳排放。根據數據,每月每平方米可節省1.76度電,並減少1.56公斤的碳排放。
SIR工法:SIR工法結合了SS鋼骨結構、節能蜂巢預鑄混凝土與卸震裝置,是一種高效且環保的建築技術。
其優勢包括:
縮短營建工期達三分之一。
每坪營建成本與耐震設計0.24g的SRC結構相當。
提升建築物的抗震性能,可媲美核電廠等級的抗震標準。
綠建築不僅是建築產業的趨勢,更是實現永續發展的重要途徑。隨著技術的進步與政策的支持,綠建築的市場需求與技術創新將持續增長。未來,如何進一步提升建築物的「生態、節能、減廢、環保」性能,將是綠建築發展的核心重點。對於購屋者與建築業者而言,綠建築不僅具有環保與社會責任的意義,更能在市場上創造更高的價值。因此,關注綠建築的最新技術與政策動態,將有助於在未來建築市場中佔據有利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