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一組優惠是話術?預售屋銷售手法大揭密
「最後一組優惠」是話術?預售屋銷售手法大揭密
週日下午,網友走進安坑某預售屋案場,一場精心設計的「限時搶購」戲碼就此展開。
「您來得正是時候!」銷售人員熱情迎上前,神秘兮兮地透露:「下週建商就要全面調價,今天下訂還能鎖定優惠價。」正當網友猶豫之際,離場後接連兩通電話更顯戲劇性,先是告知「心儀戶型已被訂走」,幾小時後又緊急通知「客戶退訂,機會再現」。這樣的銷售節奏,究竟是真實的市場熱況,還是精心排演的促銷話術?
「飢餓行銷」三部曲 業界不能說的秘密
資深代銷經理阿傑(化名)透露,這套「危機感營造法」在業內早已不是新鮮事。首先以「即將漲價」壓縮客戶思考時間,接著用「房源遭搶」製造稀缺性,最後祭出「退訂釋出」給予第二次機會,整套流程能有效提高成交率達3成。「真正熱銷的案子根本不需要這樣玩。」當銷售人員頻繁使用「最後一組」、「老闆特批」等話術時,反而該警惕是否為滯銷戶型。她建議購屋族可要求查看「實價登錄預報」,若該案近期成交數稀少,卻聲稱搶手,真實性就值得懷疑。
破解銷售話術的三面鏡
第一面「照妖鏡」是查核銷控表。房市觀察家老余建議,直接要求銷售人員出示當日銷控表,上面應明確記載各戶別銷售狀態,若聲稱被訂走的戶型其實根本未標記,話術就不攻自破。
第二面「顯真鏡」是測試議價空間。真正熱銷的建案通常讓利有限,若銷售人員一邊強調搶手,一邊又主動降價,邏輯上明顯矛盾。
最後的「透視鏡」是觀察工地進度。可對照建商工程進度與銷售率,若工地還在地下室階段就聲稱銷售8成,往往有灌水之嫌。
當衝動遇上冷數據
回顧安坑該案場的銷售節奏,從「即將漲價」到「客戶退訂」,恰好構成完整的心理壓迫鏈。值得玩味的是,該建案在實價登錄上的最新成交紀錄,仍停留在兩個月前。「好的物件自己會說話。」從事建築業20年的黃老闆坦言,現在消費者越來越精明,與其玩話術,不如老實呈現產品價值。他提醒購屋族,遇到高壓銷售時,不妨故意拖延3天觀察,若對方持續緊迫盯人,通常問題就藏在細節裡。
這場安坑預售屋的參觀記,最終網友婉拒簽約收場。有趣的是,一週後回訪案場,銷售人員仍說著相同的台詞:「您運氣真好,剛好有客戶貸款沒過...」看來在房市冷卻的當下,某些銷售劇本仍在上演永不落幕的重播戲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