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50萬買→1250萬賣!台中預售屋驚現百萬賠售 投資客含淚告白:再撐下去我會瘋掉
1350萬買→1250萬賣!台中預售屋驚現百萬賠售 投資客含淚告白:再撐下去我會瘋掉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在房市熱潮退卻之際,一紙看似夢想的預售屋合約,卻成了壓垮生活的沉重枷鎖。台中潭子區一名投資客,2024年8月以1350萬元、全棟最高單價購入兩房產品,如今卻以1250萬元脫手,認賠百萬元。他語帶哽咽地說出「我決定放過自己」,這不只是個人的止損,更是市場轉折下最無奈的選擇。
這起案例揭開了台中預售市場的殘酷現實。該建案預計2028年完工,買家仍需承受至少三年的資金壓力。然而,在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上路前,他選擇衝高進場,如今卻只能提前「斷尾求生」。類似的故事也在西區上演,有賣家讓利85萬元出清,坦言長期背負貸款不僅是財務負擔,更是心理折磨。
入手時機,決定輸贏差距
房產知識平台「賣厝阿明」指出,這波市場下修,最大的分水嶺在「進場時間」。2022年前進場的買家,因成本較低,帳面仍有10-15%的獲利空間;2023年進場的,多數能以「平轉」方式脫身,但得負擔資金成本;2024-2025年才接棒的,則正好站在高點,最容易成為賠售苦主。賣厝阿明形容:「就像接力賽最後一棒,前段進場的人已經吃到漲幅,最後才上場的,只能承受市場的下行壓力。」
壓力梯度,外圍區域最先破口
21世紀不動產資深經理沈政興分析,台中房市已出現明顯「壓力梯度」。市中心價格相對穩定,但清水、梧棲、大甲等外圍區域,讓利情況明顯,顯示買方對郊區房價缺乏信心。特別是預售屋這類「買未來價」的產品,一旦工期拉長、氛圍反轉,資金不足的買方往往成為最先投降的一群。
政策限制下的灰色手法
自2023年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法後,預售屋換約被嚴格限制,僅剩少數特殊情況能轉讓。這導致市場上「正常換約」幾乎消失,但也衍生出灰色操作,例如透過「預簽買賣合約書」約定未來過戶。雖然部分案例會透過法院公證來提高效力,但履約風險極高,一旦市場再度波動,買賣雙方的爭議難以避免。
M觀點:從投資遊戲回歸居住本質
台中這波賠售潮有三大關鍵轉變:其一,房市已從資金行情轉向基本面,單靠槓桿操作的投資玩法正被淘汰;其二,自住買家的心理壓力臨界點正在下降,當房貸支出侵蝕生活品質時,認賠反而是務實選擇;其三,政策雖抑制炒作,但同時也壓縮了合法財務調整的彈性。
對仍持有預售屋的買家,建議盡快進行「壓力測試」,模擬升息、收入中斷等極端情況,提早做好退場或資金規劃。而對於準備進場的自住客,更應回歸「負擔能力」原則,不要盲目追逐未來漲幅,而是確保每月還款不超過收入三分之一。
房子本應是承載生活的容器,而非壓垮人生的巨石。在市場修正期,與其抱怨,不如看清局勢並調整心態,因為真正的危機,也往往蘊藏著重新洗牌的契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