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更簽約時機大解密!早簽怕吃虧、晚簽怕被甩 專家曝「黃金簽約期」
都更簽約時機大解密!早簽怕吃虧、晚簽怕被甩 專家曝「黃金簽約期」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當建商的都更合約書靜靜躺在桌上,隔壁鄰居已悄悄簽字,那種「簽與不簽」的掙扎,正在全台無數老社區中上演。最讓人輾轉難眠的,不是合約內容好壞,而是心底那個揮之不去的疑問:「會不會有釘子戶後來拿到更好的條件?我會不會成了最早簽約的傻子?」這種資訊不對稱的焦慮,正是都更路上最現實的人性考驗。
都市更新敏感神經。
根據內政部統計,全台30年以上老宅超過460萬戶,都更案件從事業計畫核定到權利變換完成,平均耗時超過5年,其中「條件談判」就佔了大部分時間。實務上,建商確實可能為了提高整合效率,對堅持不搬的住戶提供差異化條件,但這不代表早簽約的住戶就必然吃虧。
現行《都市更新條例》其實設有防弊機制,要求實施者必須在事業計畫中載明權利變換的分配原則,且經過會員大會審議通過。換句話說,後續任何條件變更都必須攤在陽光下,很難完全暗箱作業。不過,實務經驗顯示,建商確實可能透過「車位優先選擇權」、「樓層差價調整」或「裝修補貼」等彈性空間來爭取頑強住戶。
專家建議,與其被動猜測,不如主動出擊。
最佳策略是在簽約時就要求建商出具「合約保障條款」,明定若事後提供其他住戶更優渥條件,必須同步適用於已簽約住戶。這種「最惠待遇條款」在商業契約中十分常見,能有效防範差別對待。另一個務實做法是組成住戶審議小組,定期與建商核對全棟住戶的條件一致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過度觀望可能產生反效果。
當建商整合達到一定比例後,後期簽約的住戶反而可能失去議價籌碼,甚至面臨「要嘛接受制式條件,要嘛被排除在都更外」的困境。某建商私下透露,他們最常給予額外優惠的時機點,其實是在整合初期與最後衝刺期,中期簽約的住戶往往拿到最標準的條件。
M觀點:
從這個案例來看,M觀點認為與其糾結簽約時機,不如建立三層防護網:
第一是「契約防護」,在合約中明訂最惠待遇條款;
第二是「資訊防護」,透過住戶組織建立透明化溝通平台;
第三是「法律防護」,了解都更條例對權利變換的監督機制。
建議住戶可以採取「謹慎早簽」策略,在獲得充分契約保障的前提下盡早簽約,既能展現合作誠意,又能鎖定基本權益。畢竟,都更的本質是「共好」而非「零和遊戲」,當多數住戶選擇互信合作,少數釘子戶反而難以獲得超額利益。與其把精力花在猜忌鄰居,不如用來確保自家權益白紙黑字落實在契約中,這才是通往成功都更的最穩健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