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人擠爆捷運開發說明會!桃園G12-G14站埤塘保存、校地縮減引爆在地焦慮
千人擠爆捷運開發說明會!桃園G12-G14站埤塘保存、校地縮減引爆在地焦慮
347公頃開發案衝擊生態與教育,都發局承諾「三埤塘全保留」難平眾議
【M傳媒財經中心/專題報導】
桃園捷運綠線G12、G13、G14站周邊土地開發案,點燃在地居民對生態與教育資源的保衛戰。桃園市都發局29日於蘆竹區公所舉辦公開展覽說明會,吸引近千民眾擠爆會場,現場焦點集中在「埤塘恐遭腰斬」與「蘆竹國小校地縮減」兩大爭議。這場說明會凸顯桃園在捷運建設黃金期下面臨的難題:如何在都市發展與永續價值間取得平衡?
埤塘保衛戰:航空城對比下的生態疑慮
中央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在會中直言,航空城開發案3000公頃內埤塘全數保留,但綠線開發僅347公頃卻有半數埤塘面臨「滅亡」危機。他疾呼埤塘是桃珍貴的生態與文化地景,要求市府重新審視規劃。
都發局對此回應,區域內3口埤塘均會保留,但可能透過「改變池型或土堤」與公園整體規劃,未來結合工程美學設計景觀方案。此說法未能完全說服民眾,擔心埤塘雖「存在」卻失去原有生態功能。
教育用地爭議:蘆竹國小的遷校難題
蘆竹里長蔡清雲指出,區段徵收後蘆竹國小校地將大幅縮減,儘管市府編列「文小一用地」供搬遷,但遷校過程複雜,恐影響現有學生受教權。他建議將校地擴展至南側農田,避免搬遷衝擊,並呼籲周邊土地劃設住宅區,引入人口提振招生。
都發局承諾將與教育局研議,依就學需求與周邊發展檢視規劃。然而,校地存續與社區人口結構的連動關係,已成在地居民對都市計畫的核心關切。
三大站區定位:行政、住商與產業的黃金三角
根據都發局說明,G12站將以行政機能為主,規劃5公頃農貿市集與轉運站;G13站聚焦住商機能,中正北路打造商業軸帶,並規劃41.5公頃大型都會公園;G14站則定位產業發展,西側延續南崁工業區低污染產業,東側提供文化教育與觀光休憩服務。
全案將新闢航空城聯外道路、拓寬南竹路,並規劃**約7000戶社會住宅**與可負擔住宅,目標打造融合交通、產業與居住的複合廊帶。
開發期程與挑戰:從民意蒐集到2030年徵收
此案目前已進入公開展覽階段,10月2日將於桃園區公所舉辦第二場說明會。後續需經桃園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,報內政部核定後,力拚2030年啟動區段徵收。
然而,開發規模與時程仍存變數。除了埤塘與校地爭議,民眾對既有建築保留、區段徵收範圍等亦有諸多疑慮。市府如何將千人民意轉化為具體規劃調整,將是計畫推進的關鍵。
M觀點:
桃園捷運綠線站區開發案,反映台灣都市擴張的典型難題:
1. 生態價值的量化困境:埤塘的「保存」若僅剩形式而失去生態功能,將偏離永續本質。
2. 公共設施的先行思維:教育、綠地等設施應優先於住宅與商業規劃,否則發展將衍生新社會成本。
3. 開發利益的分配正義:區段徵收涉及龐大土地價值重分配,透明機制是減少衝突的基礎。
建議市府在後續規劃中,導入「生態基礎設施」概念,讓埤塘成為區域滯洪與生態網絡節點;同時建立「學校與社區共構」模式,使教育資源與人口成長正向循環。與其追求開發速度,更應堅守「規劃留白」,為未來城市需求保留彈性。 這347公頃的選擇,將決定桃園走向「僅有捷運通過的新區」,還是「人、生態與產業共榮的未來城市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