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市被點名「貢獻低」?央行鷹策引產業不滿 專家 養大的巨嬰誰來帶!?
房市被點名「貢獻低」?央行鷹策引產業不滿 專家 養大的巨嬰誰來帶!?
【M傳媒 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房地產再度站上風口浪尖。賣厝阿明直言,營造業對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的貢獻毋庸置疑,但問題出在房市長期被過度炒作。過去十年,銀行持續放寬貸款成數與寬限期,民營金融業者更積極推動轉貸與增貸服務,讓許多原本平凡的上班族搖身一變成為「炒房大戶」。在銀根寬鬆的環境下,市場被養出一批又一批「房市巨嬰」,如今當央行強力出手壓制,產業的不適應也隨之浮現。
央行在 9 月 18 日理監事會後的公開資料指出,房地產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度偏低。數據顯示,2024 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 4.84%,其中製造業貢獻度高達 2.68 個百分點,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卻僅分別為 0.07 與 0.06 個百分點。央行此番言論,立刻引來業界不滿。估價師直言:「央行鷹派政策不給房市一絲喘息就算了,還公開消遣這產業貢獻低,實在太悲哀。」
事實上,經濟成長率的計算來自 GDP 變化,取決於數量與價格,再依物價指數調整為實質產值。
換言之,若房價持續高漲,數據上的貢獻確實會放大。然而央行的立場鮮明:房價過快上升將導致資源錯置,增加社會不公平與金融體系風險,因此必須透過管制讓房市「軟著陸」。
然而,這樣的鷹派態度,也讓市場陷入兩難。央行強調要壓制單價,價格被掐住,成交量同時因內需低迷而縮減,房市規模自然難以擴張。對比過去幾年房價年漲動輒 10% 至 30%,雖然數據看似能為經濟成長貢獻不少,但那卻是以社會承受更大居住壓力為代價。
估價師坦言,從 2023 到 2024 年,營建與不動產產業在扣除物價因素後,雖然成長率極低,卻仍維持正向,已經算是「偷笑」。但央行依舊將這個產業點名,難免讓業者覺得被針對。更有建商私下抱怨,現在投資房地產不如買賣股票來得實在,因為政策緊縮下,利潤空間大幅壓縮。
回顧過去十年,房市的繁榮有相當程度仰賴寬鬆資金環境。
當時銀行貸款成數高、寬限期長,加上金融機構推動各種「以房養房」的方案,許多原本只是單純自住的購屋族,也被推向炒房的行列。這些累積起來的「巨嬰效應」,如今在央行的強力壓制下逐一顯現。
房市困境在於:如果放任價格飆升,將嚴重傷害剛性需求族群,拉大社會貧富差距;但若全面壓制,產業規模縮水,又會拖累相關就業與經濟動能。央行的鷹派政策,究竟能否引導市場軟著陸,還是將房市一步步推向冰封,恐怕還需時間檢驗。
房市不是沒有貢獻,而是其貢獻與風險往往並存。
央行選擇將重心放在穩定金融與公平社會,而非數據上的短期成長。至於營造與不動產產業,若要擺脫「巨嬰」的標籤,恐怕得從過度依賴資金槓桿的模式,轉向更健康、透明與永續的發展,這才是未來能否走出困境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