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工地像到了越南?營建業斷層現場曝光:越南工班接手整個產業 | M傳媒
走進工地像到了越南?營建業斷層現場曝光:越南工班接手整個產業
【M傳媒房產中心/專題報導】
「走進工地,耳邊響的幾乎都是越南話。」一位在工地打滾12年的四十歲台灣班長,用最直接的方式描繪當今營建業的真實景象。他笑稱自己早已成為工地的「少數民族」,因為身邊九成的年輕面孔,全都是越南籍工人。這不是誇張,而是台灣營造業正在發生的深層轉變,外籍勞工不只填補缺口,甚至開始主導技術與管理層面,正悄悄改寫整個產業結構。
清晨六點半、多數人還沒起床,工地早已忙得不可開交。
這位班長回憶,十年前的工地主要由台灣師傅掌控,現在越南工班從綁鐵、板模,到泥作、水電、防水,樣樣精通,甚至不少人更進一步承包工程、帶隊接案。他透露,只要有一位具台灣身分證的越南籍人士成立公司,就能合法引進整批熟練工班,形成自成一格的營造生態系。
建築業者私下坦言,如今的越南工班,是撐起台灣營建業不可或缺的支柱。
他們肯做、效率高、不挑工作,甚至願意培訓同鄉讓技術升級。反觀台灣青年,多半選擇外送、科技或服務業,對工地又熱又累的工作敬謝不敏,導致人力斷層雪上加霜。
賣厝阿明分析,台灣營建業面臨的不是單一因素,而是多重壓力疊加。
從央行七波信用管制造成資金緊縮,到傳統工班老化、少子化衝擊,加上年輕人投入度下降,營建成本因此持續攀升。如今連工地主任都得會越南話或用翻譯軟體,跨文化管理已經是職場「基本功」。
這位班長說得很實在:「越南人不是在搶我們的工作,是在做我們不想做的事。」
許多越南工人靠雙手翻轉階級,帶著家族一起向上,成為台灣工地不可或缺的戰力。他感嘆,台灣人若無法重新建立對產業的認同,營建業缺工現象只會愈來愈嚴重。
產業新格局來臨,台灣該想的不是「工作被搶」而是誰願意上工
產業專家預警,照著現在的速度發展,不排除未來十年,會看到越南團隊在台灣買地、蓋房、成立集團的景象。當我們抱怨房價回不去兩字頭時,真正驅動房價硬挺的其中一個關鍵,就是營建成本的人力面已經不可逆地上漲。與其擔心「外勞搶飯碗」,更該面對一個現實:真正缺的,是願意扛起這份工作的台灣年輕人。越南工班的打拼精神,也許正是台灣營造業能否持續運轉的關鍵力量。與其懷念過去,不如正視變局,這或許就是台灣建築業未來十年的新常態。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