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升級計畫啟動!四年投入78億元改善農水路,提升農業生產力
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升級計畫啟動!四年投入78億元改善農水路,提升農業生產力
為提升農業生產環境與效率,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自今年起推動「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升級計畫」,預計四年投入78億元,改善農水路設施並推動優良農地重劃。這項計畫不僅將解決早期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老舊的問題,還將提升農業機械化與水資源利用效率,為台灣農業注入新動能。本文將深入探討這項計畫的背景、內容與預期效益。
1. 農地重劃區的現況與挑戰
我國自1958年起開始辦理農地重劃,至今農地重劃區面積約39萬公頃。然而,部分區域因建設年代已久,基礎設施已不符合現代農業需求,主要問題包括:
農路狹窄:早期農路僅2.5公尺寬,難以使用現代農機具,影響耕作效率。
水路老舊:部分水路設施年久失修,僅能維持基本通水功能,無法滿足現代灌溉需求。
農地形狀不規則:1980年前重劃的農地,部分未緊鄰水路,嚴重影響生產力。
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農民,也限制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。
2. 基礎建設升級計畫的內容
為解決上述問題,農田水利署推動「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升級計畫」,主要內容包括:
農水路整體更新改善:預計改善7,400公頃早期農地重劃區的農路與水路,提升灌溉、排水及通行效率。
農路拓寬與緊急改善:將農路拓寬至4公尺以上,改善940公里農路,便利農機具使用與農產品運輸。
優良農地重劃:重新規劃160公頃農地與農水路配置,提升生產力與水資源利用效率。
蓄水調節空間配置:增加農業灌溉用水的調蓄空間,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。
3. 計畫的預期效益
農田水利署署長蔡昇甫表示,這項計畫將帶來多方面的效益:
降低行車與農產運銷成本:預計可減少5.7億元的運輸成本。
減少停灌補償與淹水農損:透過改善水路設施,預計可減少45.9億元的農損。
提升農業產值:協助農業機械化並節省人力成本,預計可增加6.8億元的農業產值。
增加就業機會:預計可創造18,900個就業機會,帶動地方經濟發展。
4. 未來展望:打造現代化農業生產環境
這項計畫不僅是基礎建設的升級,更是台灣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一步。透過改善農路與水路設施,農民將能更有效率地使用農機具,提升耕作效率與產量。此外,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將增強農業的抗災能力,減少極端氣候對農業的衝擊。
未來,農田水利署將持續與地方政府、農民團體合作,確保計畫順利執行,並定期評估成效,為台灣農業打造更安全、更高效的生產環境。
「農地重劃區基礎建設升級計畫」的啟動,標誌著台灣農業邁向現代化的新篇章。透過四年78億元的投入,農水路設施將全面升級,農民的耕作環境與生產效率也將大幅提升。期待這項計畫能為台灣農業注入新活力,讓農民在更優質的環境中,種出更豐碩的成果!